
亦作“ 鏤氷 ”。雕刻冰塊。常以喻徒勞無功。 漢 桓寬 《鹽鐵論·殊路》:“故内無其質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鏤冰,費日損功。”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夫鏤氷為璧,不可得而用也。” 唐 黃滔 《謝試官》:“ 滔 蜩甲薄姿,蟻封微狀,學雖勤於刻汁,藝則愧於鏤氷。” 宋 黃庭堅 《送王郎》詩:“炊沙作糜終不飽,鏤冰文字費工巧。”
镂冰(lòu bīng)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為“雕刻冰塊”,比喻徒勞無功或白費力氣的行為。該詞源自古代文獻,強調在短暫易逝的物體上耗費精力必然無法取得實質成果。
本義
指在冰塊上進行雕刻。冰遇熱即融,無法長久保存雕刻痕迹,故引申為無效勞動。
出處:漢代桓寬《鹽鐵論·殊路》:“内無其質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镂冰,費日損功。”
比喻義
形容付出努力卻無成效,或因對象本質脆弱而導緻努力白費。
示例:宋代黃庭堅《送王郎》詩:“炊沙作糜終不飽,镂冰文字費工巧。”
如:“脫離市場需求研發産品,無異于镂冰求器。”
收錄該詞條,釋義為“雕刻冰塊;比喻徒勞無功”,并引《鹽鐵論》為書證。
考證其演變:從漢代具象描述發展為唐宋時期的定型成語。
成語凝結古人觀察自然的智慧,以“冰”的物理特性(易融、脆弱)隱喻事物本質對結果的決定性作用,警示人應遵循客觀規律。
參考來源:
“镂冰”一詞包含以下多層含義及用法:
字面含義
指雕刻冰塊,字面動作描述。但由于冰易融化,此行為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傳統比喻
源自漢代文獻《鹽鐵論·殊路》的“畫脂镂冰”,比喻徒勞無功、難以持久的努力。例如:
“内無其質而外學其文,若畫脂镂冰,費日損功。”
(強調缺乏實質支撐的表面功夫終将失敗)
藝術領域的延伸
在部分語境中,可形容極緻的精細工藝或藝術創作,如冰雕藝術(需結合具體上下文)。例如宋代黃庭堅詩句:
“炊沙作糜終不飽,镂冰文字費工巧。”
(以“镂冰”暗喻耗費心力的文學創作)
現代拓展用法
少數文獻(如)将其引申為對事物細膩入微的刻畫,或形容才華出衆者在特定領域的精湛表現,但此類用法較為少見。
建議在具體使用時結合上下文,優先參考《鹽鐵論》《史通》等經典文獻中的比喻含義。
碥磴承藉赤雀創殘出次單勾淡竚德譽定命冬菇洞爥都勝都鹹子短曆餓虎撲食風旱風檐敷對賦役甘露門根極鈎飾還蕃寒錫皇極将阃賤入貴出敬遜蹶蛩巨制曠廢涼扇連和廉視龍升棉紗鳴玉曳組慕仰奈良時代畦棱慶悅情衷如日方升上尋唼唼哫哫失魂膽事慮水引麪叔丈人踏歌詞探魚讨死縢囊鐵镖托音歪點子畏路睍睆小畜謝公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