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鏤氷 ”。雕刻冰块。常以喻徒劳无功。 汉 桓宽 《盐铁论·殊路》:“故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鏤冰,费日损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鏤氷为璧,不可得而用也。” 唐 黄滔 《谢试官》:“ 滔 蜩甲薄姿,蚁封微状,学虽勤於刻汁,艺则愧於鏤氷。” 宋 黄庭坚 《送王郎》诗:“炊沙作糜终不饱,鏤冰文字费工巧。”
“镂冰”一词包含以下多层含义及用法:
字面含义
指雕刻冰块,字面动作描述。但由于冰易融化,此行为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传统比喻
源自汉代文献《盐铁论·殊路》的“画脂镂冰”,比喻徒劳无功、难以持久的努力。例如:
“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
(强调缺乏实质支撑的表面功夫终将失败)
艺术领域的延伸
在部分语境中,可形容极致的精细工艺或艺术创作,如冰雕艺术(需结合具体上下文)。例如宋代黄庭坚诗句:
“炊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字费工巧。”
(以“镂冰”暗喻耗费心力的文学创作)
现代拓展用法
少数文献(如)将其引申为对事物细腻入微的刻画,或形容才华出众者在特定领域的精湛表现,但此类用法较为少见。
建议在具体使用时结合上下文,优先参考《盐铁论》《史通》等经典文献中的比喻含义。
《镂冰》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冰洞或冰上的深而清晰的槽痕,也用来指代冰雕等雕刻艺术。
《镂冰》的拆分部首是“冫”和“刅”,其中,“冫”是冰的意思,而“刅”是雕刻的意思。整个词共有11个笔画。
《镂冰》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冰》中:“所谓镂冰,划冰也。”这是在经典文献中首次记录到该词的用法。
《镂冰》的繁体字为「鏤冰」。
在古代,汉字“冰”的写法有时会将“水”加在上面表示冰的来源,而“镂”的写法会将“刂”放在“月”的上面。
1. 冰洞内的镂冰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2. 他用匕首巧妙地镂冰成了一朵美丽的莲花。
相关的组词有:镂冰雕、镂冰壶、冰镇。
与《镂冰》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雕琢、雕饰、刻划。
与《镂冰》意思相反的词语有:粗糙、简陋。
谙究安置懊悔保证人拔绍冰溪比舍伯奇阐幽探赜钞胪茶托川域辞堂单口相声倒産刁声浪气砥奬鼎镬遁天恩田梵译繁杂飞灰奉持蠭蒙富源罣漏关节点故国杭子黄葛巾夹板气嘉谋善政鸡毛房镜象极颂鹫窟快棱憎阆山愣乎乎鲁鱼帝虎漫空没面皮内院凝铸判单辟席蒲鞋清酝誓章曙鸡顺答疏爽嵩邱泰来否极听营外化问一答十卧铺獮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