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王統治天下的準則。即所謂大中至正之道。《書·洪範》:“五,皇極,皇建其有極。” 孔穎達 疏:“皇,大也;極,中也。施政教,治下民,當使大得其中,無有邪僻。”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一》:“昔在上聖,唯建皇極,經緯天地。” 隋 王通 《中說·魏相》:“夫子六經,皇極之能事畢矣。”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昔先王建皇極以蒞萬方,化功侔於天地。” 郭沫若 《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五’以皇極居中,而‘五’之本身複具有中數。”
(2).指皇位。 晉 幹寶 《晉紀總論》:“至於 世祖 ,遂享皇極。”《資治通鑒·晉簡文帝鹹安元年》:“於是宣太後令,廢帝為 東海王 ,以丞相録尚書事 會稽王 昱 統承皇極。”《舊唐書·外戚傳·武承嗣》:“皇極者,域中之大寳,必順乎天命。”
(3).指皇帝。《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 司馬貞 述贊:“姊配皇極,身尚 平陽 。”《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向若 林父 誅, 陳平 死, 百裡 不用, 晏嬰 見逐,是 晉 無 赤狄 之土, 漢 無皇極之尊, 秦 不併 西戎 , 齊 不霸 東海 矣。” 清 屈大均 《洗象行》:“曉披瓔珞朝皇極,秋駕鑾輿出喜峰。”
(4).指皇室。《晉書·桓玄傳》:“先臣蒙國家殊遇,姻婭皇極。” 南朝 宋 謝靈運 《宋廬陵王诔》:“託體皇極,銜怨至盡。”《宋書·謝晦傳》:“ 羨之 及 亮 或宿德元臣,姻婭皇極。”
(5).指古代有關天文、曆算、五行等方面的專門方術。《新唐書·五行志一》:“ 向 為《五行傳》,乃取其五事,皇極、庶證附於五行以為八事。”《明史·方伎傳·周述學》:“自曆而外,圖書、皇極、律呂、山經、水志、分野、輿地……莫不各有成書。” 劉成禺 《洪憲紀事詩》之二○五:“自言 郭璞 終皇極,講見天心待殺身。”
(6).宮殿名。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職掌 皇極 、 建極 、 中極 、 武英 、 文華 殿庭、樓閣、廊廡灑掃之役。”參見“ 皇極殿 ”。
(7).舊時教名。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教養·嚴邪6*教》:“今世之所謂白蓮、無為、皇極、大乘、洪陽、螺祖諸教,皆奸人所創之邪6*教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皇極漢語 快速查詢。
“皇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各領域權威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帝王統治準則
指帝王治理天下的至高準則,強調“大中至正之道”,即公正、中庸的治國理念。這一概念源自《尚書·洪範》,主張施政需符合天道與民心平衡。
皇權象征
可代指皇帝本人、皇位或皇室,體現君主權力的不可僭越性。例如《晉書》中“協皇極之中”即指順應帝王權威。
在傳統風水理論中,“皇極”指房屋内生氣與旺氣的凝聚點:
道家文化中,“皇極”關聯“太極”思想,兼具“最高”與“中央”雙重内涵:
“皇極”的核心意義圍繞權力、空間與哲學展開,既體現古代政治理想,也滲透于傳統文化多個層面。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可參考《尚書》《晉書》及風水學典籍。
《皇極》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皇帝權力的極限,也指統治者的極緻。
《皇極》的部首是皇字的“白”部,總共有12個筆畫。
《皇極》一詞可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皇帝制度。在古代,皇帝被視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有着極為廣泛的權力。因此,王朝建立後,多會以皇極之名,來彰顯其統治者的權威。
《皇極》的繁體寫法為「皇極」。
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有變異,而《皇極》則沒有固定的古代寫法。
1. 他的統治達到了皇極,無人敢對其有異議。
2. 這場戰争對于國家的統治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考驗,需要表現出皇極的決斷力。
皇極國度、皇極權威、皇極至尊
至尊、無上、無敵、王者
卑微、平凡、弱小、無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