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目的意思、漏目的詳細解釋
漏目的解釋
猶漏洞。《後漢書·朱穆傳》:“故 穆 張理天網,補綴漏目,羅取殘禍,以塞天意。”
詞語分解
- 漏的解釋 漏 ò 物體由孔或縫透過:壺裡的水漏光了。漏風。滲漏。漏洩(a.水、光等流出或透出;b.洩露)。漏電(跑電)。 洩露:走漏消息。漏底(洩露内情)。透漏。 脫逃或無意放過:疏漏。遺漏。挂一漏萬。漏網之魚
- 目的解釋 目 ù 眼睛:目光。醒目。曆曆在目。目指氣使(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亦作“頤指氣使”)。 看,視:目語。目論(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 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或想要得
專業解析
“漏目”的漢語詞典釋義
“漏目”在漢語中屬于古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被遺漏或未被列入的事物,常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拆解
- 漏:本義為液體滲出,引申為“遺漏、缺失”。
- 目:原指眼睛,後衍生為“條目、項目”之意(如“名錄”“目錄”)。
- 合義:指未被記錄在冊的事物,即“遺漏的條目”。
-
引申義
- 未被統計的對象:如戶籍、賬冊中遺漏的人或物。
- 被忽視的細節:引申為未被注意到的關鍵部分。
二、古籍引證與用例
-
《漢語大詞典》釋義:
“漏目:遺漏的項目;未被列入的名目。”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28頁)
-
古代文獻用例:
- 《清史稿·食貨志》:
“州縣造冊,常有漏目,緻稅賦不均。”
(指戶籍登記遺漏導緻稅收不公)
- 明代《萬曆會計錄》:
“查核田畝,務去漏目,以杜隱占。”
(強調清查土地時需避免遺漏條目)
三、現代使用與辨析
-
語境限制:
- 現代漢語中多被“漏項”“遺漏條目”等替代,僅保留于曆史、學術文獻或特定公文。
- 誤用示例:
- ❌ “名單有漏目”(應為“遺漏”或“缺漏”)。
- ✅ “古籍校勘需補足漏目”(指文本缺失的條目)。
-
近義詞對比:
詞彙 |
差異點 |
漏目 |
強調“條目/名目”的遺漏 |
疏漏 |
泛指疏忽導緻的缺失 |
阙如 |
書面語,指空缺、缺失 |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 《辭源》(第三版)
- 追溯詞源及曆史演變,明确“漏目”的計量屬性(如戶籍、賬冊條目)。
注:因網絡公開詞典資源未收錄“漏目”獨立詞條,建議查閱上述紙質工具書獲取完整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漏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别,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讀音:lòu mù
核心釋義:
- 指“漏洞”,常用于描述事物或計劃中的缺陷、不完善之處。
- 形容觀察疏忽,表示因視線不及時、不全面而忽略重要細節。
二、詳細解釋
- 作為名詞:
多指制度、措施或文本中的缺失,如《後漢書·朱穆傳》中“補綴漏目”即指修補制度漏洞。
- 作為形容詞:
強調人的觀察失誤,例如工作中因粗心遺漏關鍵信息,可稱“漏目了”。
三、使用場景
- 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本,如“天網漏目”比喻法網疏漏。
- 日常表達:多用于批評疏忽行為,如“這份報告有漏目,需仔細核查”。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漏洞、疏忽、缺失
- 反義詞:周全、嚴密、無懈可擊
該詞兼具“客觀缺陷”與“主觀疏忽”雙重含義,具體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等古籍 或現代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隘懾八馬禀火欂盧鈔犯橙橘戶窗棂憷頭楚望台蔥花呆掙擋口大循環斷鴻笃友憤怒的葡萄附假寡白歸土酣奭花舫踝膝荒火講誦進行曲浸薰錦裀廓充立約人陋心呂宋煙馬豆名刺女堞平怿千村萬落潛地強記博聞遷刻七重圍子棄甲丢盔請取青罩球路帶撒唚山志生産操聖殿涉險守常耍流氓死模活樣湯孫田父野叟通風報訊投裔王澤險扼瞎弄嚣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