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群的孤雁。 唐 李峤 《送光祿劉主簿之洛》詩:“背櫪嘶班馬,分洲叫斷鴻。” 宋 何薳 《春渚紀聞·瓦缶冰花》:“次日又成寒林滿缶,水村、竹屋,斷鴻翹鷺,宛如圖畫遠近景者。” 清 曹寅 《禁中見月感賦》:“香凝畫省眠饑鳳,夢隔寒雲數斷鴻。”
(2).比喻零散的詩篇。 姚錫鈞 《論詩絕句》之十七:“ 笠雲 詩學 黃雙井 ,老骨秋筋絶可憐。一集梁園 秋草 後,斷鴻零雁仗誰傳。”
“斷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古典文獻和文學用法可詳細解釋如下:
指與雁群離散、獨自飛翔的鴻雁,常被用作詩歌意象,象征孤獨、漂泊或離别之情。
引申為散落或未成體系的文學作品,多用于文學評論中。
在文學作品中,“斷鴻”常與秋景、離愁結合,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落日樓頭,斷鴻聲裡”,通過孤雁哀鳴烘托遊子孤寂。需注意,部分網絡資料将其解釋為“友情或親情斷絕”(如),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引申或誤讀。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注解。
斷鴻是一個詞語,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斷:從“斤”部,五畫
鴻:從“鳥”部,11畫
斷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斷》:“斷彼鴻之背,翻彼獲之颞。”可見,“斷鴻”是指鴻雁斷開群體,單獨飛翔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斷鴻”用繁體字“斷鴻”來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也可以找到“斷鴻”的相關字。“斷”字在金文中寫作“斷”,形狀與現代字略有差異。而“鴻”字在金文中寫作“鴻”,也有一定的變化。
以下是關于“斷鴻”的例句:
1. 隻見一隻鴻雁孤單地飛過,像是斷鴻。
2. 那隻斷鴻翺翔在天空,寂寞而自由。
3. 他離開了群體,像一隻斷鴻,尋找屬于自己的天空。
與“斷鴻”相關的組詞有:
斷開、斷絕、斷路、鴻雁、鴻蒙等。
與“斷鴻”意思相近的詞有:
孤單、寂寞、獨立、自由等。
與“斷鴻”意思相反的詞有:
群體、衆多、聯結、依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