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期的意思、比期的详细解释
比期的解释
(1).古代官府催缴租税的限期。 清 袁枚 《新齐谐·大乐上人》:“其邻人 周 某,充县役,家贫,承催税租,皆侵蚀之,每逢比期,輒向上人借贷。”
(2).旧 中国 银钱业和工商业公定的一种债权债务结算日期。如以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为“小比期”,以每月十五日和月底最后一天为“大比期”。一般拆放短期款项,即以半个月为期。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一幕:“我们得借比期来开销工资,来买米。”
词语分解
- 比的解释 比 ǐ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比赛。比附。对比。评比。 能够相匹:今非昔比。无与伦比。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比二。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期的解释 期 ī 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定期。限期。期限。学期。 量词,用于刊物或其他分期的事物:第五期。 盼望,希望:期望。期冀。期盼。期待。 限度:“征敛无期求索无度”。 必,决定:“期死,非勇也”。 〔
网络扩展解释
“比期”是一个历史术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古代官府催缴租税的限期
指政府规定的纳税人必须完成缴税的截止日期。例如清代袁枚《新齐谐·大乐上人》中记载,每逢“比期”,欠税者会向寺庙借贷以应对催缴。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税收制度中对时限的严格管理。
二、旧中国金融与工商业的结算周期
在近代经济活动中,“比期”是银钱业(如钱庄、票号)与工商业共同约定的债权债务结算日期,分为两类:
- 小比期:每月5日、10日、20日、25日;
- 大比期:每月15日和月末最后一天。
短期资金拆借通常以半个月(即大小比期之间的间隔)为期限,形成了一种规律化的金融结算体系。
补充说明
- 词源:由“比”(比较)和“期”(时间段)组合而成,原指比较时间长短,后衍生出特定时限的含义。
- 现代应用:该术语已逐渐退出日常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中。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比期》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语,意思是相互比较或对照,以确定目标或进度。它的部首是比(bǐ)和其它的字形构成。根据笔画计算,它的总笔画数是8。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相似,仍然是“比期”。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可能稍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比期》的例句:
1. 我们需要将两个方案比期,选择最好的。
2. 他们比期了一下成绩,发现自己都有进步。
3. 我们应该比期不同的产品,找出最适合的。
一些以《比期》为主题的组词可能包括:
1. 比期优势:比较不同期限下的优点。
2. 比期目标:设定具体的比较和期限。
3. 比期进度:对照已定期限的实际进展情况。
与《比期》相关的近义词可能有:
1. 对照:比较两个事物以发现差异。
2. 比对:对照两个事物以寻找相似之处。
反义词方面,没有直接相反的词汇与《比期》相关,因为它涉及到对比和对照。您还有别的问题吗?
别人正在浏览...
边愁笔乘蝉媛出门合辙出闲力词史脆管道録司地政匪棍飞航风操酆琅奋心腹臆构云拐门骨勇浩广耗折黑脖溜粗何限龁疣黄蔑荟萃简核嘉蔬静秀金蕉金丝燕金錽鸡鹜相争郡阁踞坐乐宅面食摩侯罗篇记颇僻谱号前茅犬吠之警热浪赛祭舍身取义时议守尽说到家四叔素尘淟浊梯巘通廊蜿蜒猥籍缃缣小绢小木携幼扶老西里西亚织工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