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比期的意思、比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比期的解释

(1).古代官府催缴租税的限期。 清 袁枚 《新齐谐·大乐上人》:“其邻人 周 某,充县役,家贫,承催税租,皆侵蚀之,每逢比期,輒向上人借贷。”

(2).旧 中国 银钱业和工商业公定的一种债权债务结算日期。如以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为“小比期”,以每月十五日和月底最后一天为“大比期”。一般拆放短期款项,即以半个月为期。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一幕:“我们得借比期来开销工资,来买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比期"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特征的金融术语,指旧时银钱业规定的集中结算日期。该词最早见于明清商业文献,在近代金融体系中形成固定制度,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一、基本释义

指商业活动中债权债务的集中清偿期限。按照《汉语大词典》记载,比期最初指"银钱业规定半月结算一次的日期",后演变为以月半、月底为固定结算周期,商户需在此期间完成账款交割(来源:《汉语大辞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例如民国时期《银行周报》记载:"汉口比期制度,每月分朔望两比,以初五、二十日为定期"(来源: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数据库)。

二、历史沿革

  1. 明代萌芽:起源于民间商帮的"月结清账"惯例,见于徽商账簿中的"三节比期"记录
  2. 清代制度化:1824年山西票号确立"月对年比"制度,形成规范化结算体系
  3. 民国鼎盛:1935年中央银行统计显示,全国23省中有17省存在不同形式的比期制度(来源:《中国近现代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

三、应用实例

在商业契约中通常表述为:"货银两讫,依汉口比期惯例,逢五兑付"。这种制度有效规范了商业信用体系,其影响延伸至现代金融术语,如台湾地区《票据法》仍保留"比期支票"概念(来源:台湾地区法规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比期”是一个历史术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古代官府催缴租税的限期

指政府规定的纳税人必须完成缴税的截止日期。例如清代袁枚《新齐谐·大乐上人》中记载,每逢“比期”,欠税者会向寺庙借贷以应对催缴。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税收制度中对时限的严格管理。


二、旧中国金融与工商业的结算周期

在近代经济活动中,“比期”是银钱业(如钱庄、票号)与工商业共同约定的债权债务结算日期,分为两类:

  1. 小比期:每月5日、10日、20日、25日;
  2. 大比期:每月15日和月末最后一天。
    短期资金拆借通常以半个月(即大小比期之间的间隔)为期限,形成了一种规律化的金融结算体系。

补充说明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霭峰百寻抱牒苞芦北宫子襞锦鄙讷苍帝侧坐惩一警百揣骨听声带班的耗登位巅墆殿虎诋恶嫡妾杜口结舌发轿飞罗面凤曲抚纳咯碌公除观化瑰异姑墨鹖鸡冠黄眉黄烁烁将钜计辰景钟沮漳老成炼达买牛卖剑蠛子耐静贫无立锥之地谦廉虔祗勤干轻乔青室穷腊秋雕三等九般神馆顺産束装送鬼搪塞烫头添案停交贮苦透光鉴消逝隙讐屑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