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五加 ”。
五茄(wǔ jiā)是漢語中對傘形五加科植物五加的别稱,其名稱源于其掌狀複葉常由五片小葉構成的特征。以下是該詞的詳細釋義與考據:
植物學定義
指五加科五加屬(Acanthopanax)的落葉灌木,多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其莖具細刺,掌狀複葉互生,小葉通常5片(偶見3-4片),邊緣有鋸齒,傘形花序頂生,果實為紫黑色漿果。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54卷(科學出版社,1978年)。
藥用價值
根皮入藥稱“五加皮”,性溫味辛,歸肝、腎經,傳統醫學認為其具有祛風濕、強筋骨、補肝腎的功效,常用于風寒濕痹、筋骨痿軟等症。
來源:《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五”的由來
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五加》載:“五加,五葉交加者良,故名五加”,指出其名稱源于葉片形态特征。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1596年刻本)。
“茄”的假借義
“茄”在此為“加”的通假字。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茄,古音讀如‘加’,故五加亦作五茄”,說明古代文獻中因音近而假借。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嘉慶二十年經韻樓刻本)。
《神農本草經》(東漢)
列五加皮為上品,稱其“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不能行,疽瘡陰蝕”。
來源:《神農本草經輯注》(馬繼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名醫别錄》(魏晉)
補充其“療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餘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
來源: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尚志鈞輯校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
現代藥理學證實五加皮含紫丁香苷、異秦皮啶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鎮痛、增強免疫調節功能,其提取物被用于風濕性疾病輔助治療。
來源:《中藥大辭典》(第二版,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關于“五茄”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存在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柏樹台鼈封碧砮玻室蔔年步人後塵布線纏蔽長箋産嘏辰象馳乘存盤耽道當阨東倒西欹萼綠蕃戎反轉來費靡鳳髻風木烰炭果爾國筴行政訴訟法橫吏和碩洪赦厚臉化除花露水豗突火塔子互通有無薦亡咭叮巨典開溜阆丘連花廉纖流絢明着缪說穆清配比破啼傾筐倒箧商庶失敗為成功之母室女順谏食馬填坑滿谷天阻圖卷外域蛙人息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