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籠。《西京雜記》卷四:“飲清流而不舉,食稻粱而未安,故知野禽野性,未脫籠樊。”《南史·何尚之傳》:“且暴鰓之魚,不念杯酌之水,雲霄之翼,豈顧籠樊之糧。” 唐 獨孤及 《丙戌歲正月出洛陽書懷》詩:“王風從西來,春光滿乾坤。蟄蟲競飛動,餘亦辭籠樊。” 元 鄭光祖 《老君堂》第一折:“恨不聽 天罡 言語攔,鳳凰雛落在籠樊,惹愁煩。”
“籠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óng fán,其含義可從字面及引申角度解釋如下:
比喻義
比喻人受困于狹小環境或外界限制,無法自由發展()。
如唐代獨孤及詩句“餘亦辭籠樊”,以“籠樊”代指世俗束縛;元代《老君堂》中“鳳凰雛落在籠樊”亦暗喻人才被壓制()。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形容個體因環境、制度、他人等因素無法施展才能。例如:“他雖才華橫溢,卻困于職場籠樊。”
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或曆史用法,可參考《西京雜記》《南史》等古籍()。
《籠樊》(lóng fán)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一種類似筐子或籠子的構造,通常用于盛放或困住動物。在現代用法中,它也可以比喻為人陷入困境或束縛的狀态。
《籠樊》的部首是⺮(zhù)和木(mù),它可以拆分為“⺮”、“木”和“⺮”三個部分。根據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分别為“⺮”(4畫)、“木”(4畫)和“⺮”(4畫)。
《籠樊》一詞較為古老,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早期。它由部首“⺮”和“木”組成,可以看出與“籠”和“樊”這兩個字的字義相關。在曆史上,人們常常使用竹子、木材等材料制作籠子或類似的容器,用于囚禁動物或裝載物品。
《籠樊》的繁體字形狀為“籠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關于《籠樊》的構造和用法沒有太大變化。它仍由“⺮”和“木”兩個部首組成,畫法和現代漢字保持一緻。
1. 他感到自己像是被一座無形的籠樊困住了。
2. 她目睹着動物被困在籠樊之中,感到内心十分難過。
1. 籠樊之囚:被困住于籠樊之中。
2. 籠樊禁锢:被籠樊束縛,無法自由行動。
1. 困擾(kùn rǎo):指人被困住或困在某種困境中,心情煩亂。
2. 束縛(shù fù):用繩、鍊、規定等方式對人進行限制或約束。
自由(zì yóu):指人不受外界束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或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