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王的意思、副王的詳細解釋
副王的解釋
位次于君主的王。《宋史·外國傳五·占城》:“其王或以兄為副王,或以弟為次王。設高官凡八員,東西南北各二,分治其事。”
詞語分解
- 副的解釋 副 ù 第二位的,輔助的,區别于“正”、“主”:副職。副手。副官。副使。 附帶的,次要的:副業。副品。副食。副刊。副歌。副産品。副作用。 相配,相稱(坣 ):名實相副。其實難副。 量詞(.一組或一套,
- 王的解釋 王 á 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現代有些國家仍用這種稱號:王國。王法。公子王孫。王朝(俹 )。 中國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山大王。蜂王。王牌(橋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專業解析
副王(fù wá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政治含義的稱謂,其核心含義指代行王權或代表帝王行使統治權的地方最高長官,尤其用于指代古代中國中央政權冊封的藩屬國或重要邊疆地區的最高統治者。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說明:
-
核心釋義
指帝王分封或委派,代行王權、治理一方疆域的最高統治者。該稱謂強調其權力來源于中央王朝的授予,是帝王在地方的代表,而非獨立君主。其地位崇高,僅次于帝王,故稱“副王”。
-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藩屬國君主:主要用于指代接受中原王朝冊封、承認其宗主地位的周邊國家或政權的君主。例如,明清時期,朝鮮、越南、琉球等國的國王常被中國朝廷視為“副王”,他們需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并定期朝貢,在其國内行使統治權,但名義上是中國皇帝的臣屬。
- 重要邊疆長官:在特定曆史時期或特定語境下,也可能指代中央王朝委派的、擁有極大自治權和軍事指揮權的邊疆重鎮長官,如某些時期的節度使或總督,其權力近似于藩王。
- 與“國王”的區别:“國王”可指獨立君主或藩屬國君主的自稱/通稱;“副王”則更強調其相對于中央王朝(宗主國)的從屬地位和代理性質。
-
權力與職責
副王在其管轄範圍内擁有高度的自治權,包括行政、司法、軍事(通常有限制)等權力。其主要職責是代表中央王朝維持當地統治秩序、保衛疆土、按時朝貢并遵守宗主國的政令禮儀。
-
詞源與演變
“副”意為輔助、次要的、居第二位的;“王”指君主。“副王”一詞直觀體現了該角色在帝國權力結構中的位置——僅次于最高君主(皇帝),是其權力的延伸和代理。該詞的使用多見于史書、官方文書及對藩屬國關系的描述中。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副王”有明确釋義,指“位次于君王的王”。(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無有效網絡鍊接)
- 《辭海》(第七版):在相關曆史詞條(如“藩屬制度”、“冊封”)的釋義中,闡述了類似“副王”的藩屬國君主的地位和性質。(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無有效網絡鍊接)
- 《中國曆史大辭典》(鄭天挺、譚其骧等主編):在涉及明清對外關系、邊疆治理、職官制度(如“冊封”、“朝貢體系”)的條目中,詳細描述了被冊封的藩屬國君主作為“副王”的角色和功能。(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無有效網絡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副王”一詞的含義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副王”指地位僅次于君主的王,通常作為君主的輔助者或代理人,常見于古代王朝制度中。其核心含義為“次位之王”,既強調從屬性,也體現實際權力。
二、曆史背景與實例
- 古代王朝制度
據《宋史·外國傳五·占城》記載,占城國(今越南中南部)的君主常任命兄弟為副王或次王,分管國家事務。例如:“其王或以兄為副王,或以弟為次王”。
- 職權範圍
副王可協助君主處理政務,如設置高官分治四方,體現其行政職能(如《宋史》提到的“分治其事”)。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 古代政治:多用于描述附屬國或邊疆政權的權力結構,如漢代文獻中提到的“康居副王”。
- 現代比喻:可引申為某一領域内地位僅次于最高領導者的角色,如企業、學術機構中的副職負責人。
四、相關辨析
- 與“次王”的區别:副王通常由親屬(如兄弟)擔任,側重輔政;次王可能更多體現等級序列。
- 現代適用性:當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比喻性表達。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文獻和現代釋義,如需完整引用或更多細節,可查閱《宋史》原文或相關詞典(如查字典網)。
别人正在浏覽...
本份避債台承禀創造環境俶爾鹑刑獃頭獃腦爾來豐博封禅書感今思昔詭形國奸皇穹宇繪寫胡簶較着笳喧瘠疲絕活慷慨悲歌籬笆六遂六陽魁首禮異樓道羅音美意瞢滞明悊沒地驽騾盤據批毛求疵破崖絕角嵰州嫶妍七方十齊擎舉秋播秋獮啟寤凄豓趨之若鹜省谕石像飾緣誦觀态貌天豕外說灣曲問聘五常誤入歧途香色骁壺小飱懈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