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銘記頌揚。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汳水》:“國相 東萊 王璋 字 伯儀 ,以為神聖所興,必有銘、表,乃與長史 邊乾遂 樹之玄石,紀頌遺烈。”
“紀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ì sòng,其核心含義是銘記頌揚,指通過文字或言辭記載并贊美某人或某事的功績、品德等。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場合,如紀念英雄、曆史事件或重大成就。例如在碑文、紀念文章或頌詞中,表達對功績的永久銘記與高度贊揚。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汳水》中的記載:“樹之玄石,紀頌遺烈”,意為刻石記錄并頌揚先人的功業。
近義與擴展
近義詞包括“讴歌”“贊頌”等,但“紀頌”更強調記載與頌揚的雙重意義。
如《水經注》中“紀頌遺烈”,即通過刻石記錄并贊頌前人的功績。
紀頌(jì sòng)同時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将從幾個方面介紹它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紀頌的左邊部分是“纟”,右邊部分是“公”,它們分别是紀頌的上、下兩部分。其中,“纟”(纟字頭)是表示與紡織品有關的部首,“公”(攴字頭)是表示與手、動作有關的部首。
筆畫:紀頌一共有12個筆畫,其中“纟”部有3個筆畫,代表拼寫的上半部分,“公”部有9個筆畫,代表拼寫的下半部分。
來源:紀頌最早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诂》中作為一種祭祀樂曲的記載,後來逐漸演變為指贊頌的文章或詩篇。
繁體:紀頌的繁體形式為「紀頌」。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演變,古代漢字寫作紀頌的形狀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大緻保持一緻。
例句:他用一篇優美的紀頌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組詞:紀念、登記、頌揚等。
近義詞:贊美、歌頌、稱贊。
反義詞:諷刺、責備、批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