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賈島 常于每年除夕,取自己當年詩作,祭以酒脯而自勉。見 唐 馮贽 《雲仙雜記》卷四。後因以“祭詩”為典,表示作者自祭其詩藉以自6*慰。 宋 戴敏 《壬寅除夕》詩:“ 杜陵 分歲了, 賈島 祭詩忙。”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祭詩漢語 快速查詢。
“祭詩”是一個源自唐代的文學典故,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唐代詩人賈島在每年除夕夜,将當年所作的詩文陳列出來,用酒和肉脯進行祭奠,以此自我勉勵的獨特行為。這一儀式後來成為文人自我反思創作、慰藉精神的象征。
二、典故出處 最早記載于唐代馮贽的《雲仙雜記》卷四,描述賈島“取一年所得詩,祭以酒脯,曰:‘勞吾精神,以是補之。’”。宋代戴敏在《壬寅除夕》詩中化用此典:“杜陵分歲了,賈島祭詩忙”,進一步擴大了其文學影響。
三、文化内涵 該行為體現了古代文人對創作的珍視與自省,通過儀式化的祭奠,既是對一年詩作的總結,也暗含對藝術付出的精神補償。後世多以此典表達文人孤寂自勉的心境。
注:部分網頁對“祭”的拼音标注存在差異(如zhài shī),但根據權威典籍及現代詞典,“祭詩”标準讀音應為jì shī。
《祭詩》是一個成語,意為緻敬和懷念先賢的詩文。
《祭詩》的拆分部首是祀(sì)和言(yán),總共有9個筆畫。
《祭詩》一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這本古代文獻中。它描述了當時人們通過祭祀的方式,以詩歌表達對先賢的敬仰和懷念之情。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成為了一種風俗文化的象征,被用來形容對崇高文化價值的敬仰。
《祭詩》的繁體字為「祭詩」。
在古代,祭詩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并且可能存在多種變體寫法。根據古籍記載,有時候會将「祭」寫作「祀」,「詩」寫作「詩」,所以古時候的寫法可見于不同版本的文獻中。
他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祭詩》活動,以表達對詩人們的尊敬和感謝。
他們用心敲擊着古鐘,一邊吟誦着《祭詩》,以紀念那些偉大的文化先賢。
組詞:祭祀、詩文、懷念。
近義詞:祭奠、紀念、緻敬。
反義詞:貶低、蔑視、忽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