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贾岛 常于每年除夕,取自己当年诗作,祭以酒脯而自勉。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四。后因以“祭诗”为典,表示作者自祭其诗藉以自6*慰。 宋 戴敏 《壬寅除夕》诗:“ 杜陵 分岁了, 贾岛 祭诗忙。”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祭诗汉语 快速查询。
“祭诗”是一个源自唐代的文学典故,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指唐代诗人贾岛在每年除夕夜,将当年所作的诗文陈列出来,用酒和肉脯进行祭奠,以此自我勉励的独特行为。这一仪式后来成为文人自我反思创作、慰藉精神的象征。
二、典故出处 最早记载于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卷四,描述贾岛“取一年所得诗,祭以酒脯,曰:‘劳吾精神,以是补之。’”。宋代戴敏在《壬寅除夕》诗中化用此典:“杜陵分岁了,贾岛祭诗忙”,进一步扩大了其文学影响。
三、文化内涵 该行为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创作的珍视与自省,通过仪式化的祭奠,既是对一年诗作的总结,也暗含对艺术付出的精神补偿。后世多以此典表达文人孤寂自勉的心境。
注:部分网页对“祭”的拼音标注存在差异(如zhài shī),但根据权威典籍及现代词典,“祭诗”标准读音应为jì shī。
《祭诗》是一个成语,意为致敬和怀念先贤的诗文。
《祭诗》的拆分部首是祀(sì)和言(yán),总共有9个笔画。
《祭诗》一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这本古代文献中。它描述了当时人们通过祭祀的方式,以诗歌表达对先贤的敬仰和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成为了一种风俗文化的象征,被用来形容对崇高文化价值的敬仰。
《祭诗》的繁体字为「祭詩」。
在古代,祭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并且可能存在多种变体写法。根据古籍记载,有时候会将「祭」写作「祀」,「诗」写作「詩」,所以古时候的写法可见于不同版本的文献中。
他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诗》活动,以表达对诗人们的尊敬和感谢。
他们用心敲击着古钟,一边吟诵着《祭诗》,以纪念那些伟大的文化先贤。
组词:祭祀、诗文、怀念。
近义词:祭奠、纪念、致敬。
反义词:贬低、蔑视、忽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