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踦衛國的意思、汪踦衛國的詳細解釋
汪踦衛國的解釋
汪踦 , 春秋 魯國 的一個兒童,在參加抗擊 齊國 的戰鬥中犧牲。 魯國 破格以成年禮葬之。踦,亦作“ 錡 ”。事見《左傳·哀公十一年》及《禮記·檀弓下》。後因以“汪踦衛國”作為兒童救國的典型事例。 魯迅 《花邊文學·小童擋駕》:“即使到了緊要關頭,也還是什麼‘ 木蘭 從軍’、‘ 汪踦 衛國’,要推出‘女子與小人’去搪塞的。”
詞語分解
- 汪的解釋 汪 ā 深廣:汪洋大海。 液體聚集在一個地方:地上汪着水。汪汪(a.眼裡充滿眼淚的樣子;b.象聲詞,形容狗叫聲)。 量詞,用于液體:一汪水。 姓。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網絡擴展解釋
“汪踦衛國”是一個源自春秋時期的典故,主要用于形容兒童英勇救國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典故來源
汪踦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名少年,在魯國與齊國的戰争中主動參戰并犧牲。魯國因其英勇,破格以成年人的葬禮規格安葬他,事見《左傳·哀公十一年》及《禮記·檀弓下》。
二、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兒童在國難時挺身而出,保衛國家的壯舉,成為曆史上少年英雄的典型象征。
- 深層引申:後也用于比喻弱小者或非傳統力量的勇敢擔當,如魯迅曾引用此典,諷刺舊社會将責任推給“女子與小人”的現象(《花邊文學·小童擋駕》)。
三、相關注意
- 寫法差異:部分文獻中寫作“汪锜衛國”(“锜”為“踦”的異體字),但指向同一典故。
- 常見誤解:有資料誤将汪锜關聯到明朝抗倭名将(如),實為混淆,正确典故應源自春秋魯國。
四、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強調年齡與責任的對比,或贊美少年志氣。例如:“當代青少年當有‘汪踦衛國’的精神,勇于肩負社會責任。”
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左傳》《禮記》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汪踦衛國
汪踦衛國,是一個由4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它的意思是英勇壯烈地保衛國家。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這個成語的部首和筆畫,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 汪:水部、7畫
- 踦:足部、11畫
- 衛:卩部、6畫
- 國:囗部、8畫
來源和繁體
《汪踦衛國》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一本史書《左傳》,形容古代賢臣大将勇敢地為國家進行保衛戰鬥的英勇形象。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汪踦衛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如「衛」字有時會寫成「衛」,但基本的意義和用法保持一緻。
例句
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構建以下例句:
- 他們毫不畏懼地汪踦衛國,為了保護家園而奮勇戰鬥。
- 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他們無私地為國家汪踦衛國。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以下是與「汪踦衛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 組詞:汪洋大海、衛生、國家安全
- 近義詞:力戰衛國、奮勇保家
- 反義詞:背叛國家、投降敵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