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士的意思、仁士的詳細解釋
仁士的解釋
有德行的人。《墨子·耕柱》:“天下無道,仁士不處厚焉。”《呂氏春秋·禁塞》:“世有興主仁士,深意念此。” 漢 劉向 《說苑·尊賢》:“智士不為謀,辨士不為言,仁士不為行。”
詞語分解
- 仁的解釋 仁 é 一種道德範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仁義(a.仁愛與正義;b.通情達理,性格溫順,能為别人着想)。仁愛。仁政。仁人志士(仁愛有節操的人)。仁義禮智(儒家的 * 思想)。仁至義盡。一視同
- 士的解釋 士 ì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士族。士大夫。 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學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對人的美稱:志士。烈士。女士。 軍銜的一級,在尉以下;亦泛指軍人;上士。士兵
網絡擴展解釋
“仁士”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仁士”指有德行、具備仁愛之心的人,常用來形容品德高尚、心懷慈悲的賢者。該詞由“仁”和“士”構成:
- 仁:代表傳統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美德,強調關愛、寬厚與同理心()。
- 士:原指古代有學識或修養的階層,後泛指品行端正的人()。
二、古籍出處
該詞多次出現在經典文獻中,例如:
- 《墨子·耕柱》提到:“天下無道,仁士不處厚焉”,強調仁士在亂世中不貪圖富貴()。
- 《呂氏春秋·禁塞》記載:“世有興主仁士,深意念此”,指仁士對世事有深刻關切()。
- 漢代劉向《說苑·尊賢》稱:“智士不為謀,辨士不為言,仁士不為行”,突顯仁士的高尚行為标準()。
三、使用場景
- 褒揚他人:如“三位兄台真仁士也!”(),常用于稱贊他人的善良與德行。
- 自我修養:可表達對自身道德境界的追求,如“願效仿古之仁士”。
四、現代意義
在當代語境中,“仁士”可指代熱心公益、踐行慈善的群體,例如積極參與救災、扶貧等善舉的人士()。其内涵延續了傳統文化對道德品格的重視。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多部古籍及權威詞典的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墨子》《呂氏春秋》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仁士
仁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構成,仁和士。
拆分部首和筆畫
仁的部首是人字旁,士的部首是土字旁。仁由2個筆畫組成,士由3個筆畫組成。
來源
仁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仁,意為仁慈、憐憫,士,意為君子、有學問的人。合在一起,表示有仁德和學問的人。
繁體
在繁體字中,仁士的寫法為「仁士」,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仁士的分寫為「仇+士」。仇在古代寫法中是用來表示仁義、忠誠的意義。
例句
他是一個真正的仁士,總是樂于助人。
組詞
仁義、仁心、仁愛、士兵、士氣
近義詞
君子、賢人、好人、善良的人
反義詞
惡人、兇徒、不義之人、無德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