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言細微。 漢 徐幹 《中論·智行》:“夫明哲之士者,威而不懾,困而能通,決嫌定疑,辨物居方,禳禍於忽杪,求福於未萌。” 清 趙翼 《靜觀》詩之十五:“所以顯微鏡,西洋製最巧,能拓小為大,遂不遺忽杪。”
關于“忽杪”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建議需要更深入考據時,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忽杪是一個漢字詞語,也被寫作"忽莒"或"忽息"。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時間的轉瞬即逝,意思是轉眼間、頃刻間。
忽杪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忽",它的部首是心,總共4畫;第二個部分是"杪",它的部首是木,總共8畫。
忽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其中有一首名為《大雅·蕩》的詩篇中使用了"忽杪嘉賓"這個說法,意為來賓來得非常迅速。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形成了該詞的使用習慣。
在繁體字中,忽杪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忽杪"。隻是在一些地區或文化中,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稱呼或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是忽杪這個詞的寫法大緻相似。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例如在筆畫的結構上略有不同,但總體來說,這個詞的意思和用法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一轉眼間忽杪就長大成人了。
忽杪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例如忽杪一瞥、忽杪頃刻等。
與忽杪的近義詞包括:刹那、瞬間、頃刻、轉瞬、一瞬間。
與忽杪的反義詞包括:漫長、無盡、永久。
總而言之,忽杪是一個用來描述時間短暫而迅速流逝的形容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時代中有着不同的寫法和稱呼。它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近義詞包括刹那、瞬間等,反義詞包括漫長、無盡等。
<正文結束>【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