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箕山之节的意思、箕山之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箕山之节的解释

《吕氏春秋·求人》:“昔 尧 朝 许由 於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於夫子。’ 许由 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 箕山 之下, 潁水 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汉书·鲍宣传》:“ 尧 舜 在上,下有 巢 由 ,今明主方隆 唐 虞 之德,小臣欲守 箕山 之节也。”亦作“ 箕山之操 ”、“ 箕山之志 ”。《后汉书·赵岐传》:“大丈夫生世,遯无 箕山 之操,仕无 伊 吕 之勋,天不我与,復何言哉!”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伟长 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 箕山 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晋书·向秀传》:“ 文帝 问曰:‘闻有 箕山 之志,何以在此?’ 秀 曰:‘以为 巢 许 狷介之士,未达 尧 心,岂足多慕。’帝甚悦。”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箕山之节”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归隐以保全节操,特指在乱世中拒绝出仕、坚守高尚品德的行为。该词常用来称誉淡泊名利、不慕荣华的隐士精神,与“箕山之志”“箕山之操”为同义词。


二、典故出处

  1. 核心故事
    传说尧帝曾欲将天下让给隐士许由,许由拒绝并隐居箕山(今河南境内),在颍水之畔耕作终老,表现出“终身无经天下之色”的超然态度。

  2. 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求人》,后《汉书·鲍宣传》等史书沿用此典,如西汉薛方拒绝王莽征召时,便以“箕山之节”自喻。


三、用法与延伸


四、示例与关联词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箕山之节”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精神独立与道德操守的推崇,其核心始终围绕“隐逸守节”展开。

网络扩展解释二

《箕山之节》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以箕山的节操为榜样,形容一个人十分正直、坚守原则、不苟且偷安。具体解释如下: 1. 拆分部首和笔画:《箕山之节》的拆分部首是“⽴”和“⽽”,总共有12个笔画。 2. 来源:《箕山之节》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名叫箕山的人,他在官场中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原则,不为权力和私利所动摇。因此,人们以他为楷模,形成了这个成语来形容正直守节的人。 3. 繁体:《箕山之节》的繁体写法为「箕山之節」。 4. 古时候汉字写法:由于汉字的演变,古代人们书写《箕山之节》时使用了与现代相比稍有不同的字形。然而,最早的《箕山之节》的古汉字写法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历代文献和古代史书中的记载,推测其可能的古汉字写法。 5. 例句:他一直秉持着《箕山之节》,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6. 组词:守节、榜样、坚守、正直、品德。 7. 近义词:节操、正直、廉正、规矩。 8. 反义词:无节、无原则、无原则、轻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