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餘讀書”是一個成語,源自東漢學者董遇的學習方法,強調利用空閑時間勤勉讀書。具體解釋如下:
“三餘”指三種空閑時間:冬者歲之餘(冬季農閑)、夜者日之餘(夜晚休息時段)、陰雨者時之餘(雨天無法勞作時)。該成語倡導人們抓住這些零散時間讀書積累。
出自《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董遇面對學生“苦渴無日”(沒時間讀書)的困惑,提出“當以三餘”,并解釋三餘的具體含義。
同源表述還有“讀書三餘”(指相同的時間概念)和“三餘勤讀”(強調勤勉态度)。
在快節奏生活中,可借鑒“三餘”思維,如通勤時段聽書、午休閱讀等,将零散時間轉化為個人成長機會。
《三餘讀書》是指才華出衆、學識卓越的人即使再忙碌,也會抽出時間來閱讀書籍。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學家王守仁(1472-1529)的《三餘筆記》,意指他在忙于政務之餘仍然保持着閱讀的習慣。
拆分部首和筆畫:三 (三點水) 餘 (人, 皮, 二) 讀 (言, 吅, 乀)
來源:《三餘筆記》是王守仁的一部著作,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書中,他強調了自我完善和不斷學習的重要性。
繁體:三餘讀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寫法中,“餘”字常被寫作“餘”,而“書”字則被寫作“書”或“冊”。
例句:他忙得不可開交,卻始終保持着三餘讀書的習慣。
組詞:三分餘外、三餘風雨、三餘糟糠
近義詞:鴻儒讀書、文學家讀書
反義詞:不學無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