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eless mistake] 疏忽;失誤
搞會計工作可不能有半點疏忽
亦作“疎失”。亦作“踈失”。1.疏忽失誤。《北齊書·盧宗道傳》:“有一舊門生酒醉,言辭之間,微有疏失, 宗道 遂令沉之於水。” 宋 範仲淹 《與韓魏公書》:“侯面聞,恐遞中踈失。”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二折:“天色晚了,江水大,風又大,恐有疎失,不如灣船罷。” 明 張居正 《送起居館論邊情記事》:“彼中戒備頗嚴,諒無疏失。”《說嶽全傳》第八回:“這裡是荒僻去處,倘有疏失,如之奈何?” 葉聖陶 《倪煥之》九:“他從來不罵學生,口口聲聲說學生沒有一個不好的,小過大錯都隻是偶然的疏失。”
(2).失落;丢失。《西遊記》第十三回:“你可曾疏失了甚麼東西?”《金6*瓶6*梅詞話》第一百回:“後 月娘 歸家,開了門戶,家産器物都不曾疎失。”《儒林外史》第五一回:“那 苗鎮臺 疏失了海防,被撫臺參拿了。”
(3).疏遠;久不晤面。《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自從學生進京後,彼此就疎失了。”《再生緣》第三五回:“ 孟 家表妹好姿容,平時疎失今朝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疏失漢語 快速查詢。
“疏失”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疏失(拼音:shū shī)指因疏忽大意導緻的失誤或錯誤,常用于強調因不夠謹慎而造成的過失。例如:
現代常用義
現代漢語中,“疏失”主要指“疏忽失誤”,強調因粗心或未充分注意而産生的錯誤。例如《儒林外史》提到“疏失海防”被參奏,即因管理疏忽導緻的失職(、)。
古義擴展
“疏失”在現代多指因疏忽引發的錯誤,古代則涵蓋“丢失”或“疏遠”等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混淆古義與現代常用義(綜合、、)。
《疏失》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于指由于疏忽大意或不經意而發生的錯誤或過失。這個詞語主要表示某人在某個事務或某個環節上犯下的過失。
《疏失》的部首是疒(病),總筆畫數為18畫。
《疏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疏指的是粗心或疏忽,失指的是偏離、違背或喪失。因此,《疏失》的意思是由于粗心犯下的過失。
《疏失》的繁體字為「疎失」。
在古代,漢字《疏失》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疏》在古代寫作「疋者漢書從黽心言肖蒙者疋」,《失》的古體寫作「丟」,由三個丨字旁組成。
1. 他因疏失而遭到了嚴重的責備。
2. 這個疏失讓我們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商機。
1. 疏忽:表示粗心大意,馬虎。
2. 失誤:意為錯誤或過失,一般指在工作或比賽中犯的錯誤。
3. 失策:指因謀略或計劃的錯誤而導緻失敗。
1. 過失:表示因疏忽大意或不慎而犯下的錯誤。
2. 失誤:意為錯誤或過失,一般指在工作或比賽中犯的錯誤。
正确:指沒有錯誤、沒有疏失,與疏忽、過失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