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进退有度的意思、进退有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进退有度的解释

谓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礼记·曲礼上》:“进退有度,左右有局。” 郑玄 注:“度谓伐与步数。” 清 福格 《听雨丛谈·赞礼郎》:“然对越谨严,进退有度,天颜咫尺,举动从容。”亦作“ 进退可度 ”、“ 进退中度 ”。《孝经·圣治》:“﹝君子﹞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唐玄宗 注:“进退,动静也,不越礼法,则可度也。”《吕氏春秋·士容》:“客有见 田駢 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 汉 蔡邕 《琅琊王傅蔡君碑》:“察君审行修德,进退可度。”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进退有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n tuì yǒu dù,其核心含义是在行动或言语中能够把握分寸,既不过分激进也不过度退缩。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指前进和后退的动作均符合法度或礼仪规范,强调行为举止的节制与恰当性。
  2. 引申意义
    现多用于形容为人处世时能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做到张弛有度。

出处与典故


应用场景

  1. 行为规范:如古代礼仪、外交场合中举止得体。
  2. 处世智慧:现代可用于职场沟通、人际交往,强调审慎决策与灵活应变。
  3. 文学表达:常作为褒义词,形容人物性格稳重、行事有章法。

近义词与相关表达


“进退有度”既是对传统礼仪的遵循,也是对处世智慧的凝练,强调在动态情境中保持平衡与分寸感。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礼记》或清代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进退有度

进退有度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思是在行动、言辞等方面处理得当,不过分、不不及。这个成语由“进”和“退”两个字组成。

“进”字的部首是辶(辵),笔画数为11。它是一个意思为行走的动作的汉字。“进”字古时写作辵,它表示两腿前进的样子。

“退”字的部首是辶(辵),笔画数为7。它意为往回走,或者指从前进的状态转变为向后退。

成语“进退有度”的来源是《论语·子罕篇》:“进以步退以翥。”其中“翥”为进退之意。“进退有度”是对人们言行举止的要求。

繁体字“進退有度”与简体字拼写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是非常复杂的。成语“进退有度”中的“进”字古代一般写作“踐”,而“退”字写作“退耏”。这些写法与现代的写法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例句:
1. 我们应该在工作中进退有度,不要过分或不够努力。
2. 在处理棘手问题时,领导需要谨慎进退有度,以避免冲突的加剧。

与“进退有度”意思相近的成语有“适可而止”、“得失相宜”等。它们都强调在行动中寻找平衡、恰当的程度。

与“进退有度”意思相反的成语是“进退失据”,意思是在行动中失去了准确的判断,导致后果不佳。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