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钱和粮谷。《商君书·去强》:“国好生金于竟(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悵念 襄 楚 二城,版筑之用,金粟与城齐矣。”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金粟之藏,按簿则有其名,关市之榷,摭实尽无其物。”
(2).“ 金粟如来 ”的省称。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 金粟 来仪, 文殊 戾止。” 前蜀 贯休 《和韦相公见示闲卧》:“堂悬 金粟 像,门枕御沟泉。” 宋 张元干 《西江月·和苏庭藻》词:“且作大真游戏,未甘 金粟 龙钟。”
(3).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故称。 宋 范成大 《中秋后两日自上沙回闻千岩观下岩桂盛开复檥石湖留赏一日赋两绝》之一:“金粟枝头一夜开,故应全得小诗催。” 明 徐霖 《绣襦记·闻信增悲》:“看繁英金粟乱开,美人玉纤轻折采。”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卷一:“不多金粟散天香,应共荷花斗靚妆。”
(4).黄色花蕊。 宋 梅尧臣 《梅花》诗:“坠萼谁将呵在鬢,蕊残金粟上眉虫。”
(5).比喻灯花、烛花。 唐 韩愈 《咏灯花同侯十一》:“黄里排金粟,釵头缀玉虫。” 明 刘基 《正月十五夜灯花大开作》诗:“夜寒衾冷漏声迟,卧看琼枝绽金粟。” 清 许光治 《阅金经·烛花》曲:“絳蜡银荷拥,翠盘金粟丛。”
(6).首饰名。 唐 杨炯 《老人星赋》:“晃如金粟,灿若银烛。” 唐 温庭筠 《归国遥》词:“鈿筐交胜金粟。” 华锺彦 注:“鈿筐、金粟,皆头饰也。”
(7).山名。在 陕西省 蒲城县 东北。 唐玄宗 泰陵 在此山。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 玄宗 尝謁 桥陵 ,至 金粟山 ,覩岗峦有龙盘凤翔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三·蒲城县》:“ 金粟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有碎石,若金粟然, 唐玄宗 葬此,曰 泰陵 。”
(8).后世泛指帝王陵墓。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 鼎湖 龙作雨, 金粟 鸟呼风。”
金粟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
因桂花花朵细小如粟米,色泽金黄,故得名“金粟”。此称源自古代植物形态描述,如清代《广雅·释草》载:“桂,木樨,其花黄者名金粟。” 唐宋诗词中常见此喻,如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即以“黄金”暗指桂花。
在佛教典籍中,“金粟”特指佛的化身或佛身金光:
后世文学将“金粟”引申为璀璨繁星(如“星河金粟散”)、女子金饰(如“金粟钗头”),均源于其“细小而珍贵”的核心意象,体现汉语以物喻美的传统。
参考资料:
“金粟”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经济概念
指钱币与粮食的统称,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商君书·去强》提到:“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强调国家经济需平衡货币与粮食储备的关系。
佛教相关
为“金粟如来”的简称,代指佛的化身。南朝《头陀寺碑文》中“金粟来仪”即用此意。
植物别称
桂花的雅称,因其花色金黄、花粒细小如粟米。宋代范成大诗句“金粟枝头一夜开”即描述桂花盛开的景象。
其他引申义
文学与历史应用
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常以“金粟”比喻灯花(如烛火闪烁似粟粒)、象征财富(如成语“金粟”形容珍贵之物),或借指帝王陵寝的恢弘。需注意不同文献中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分析。
百喙一词摆头补完参军戏常课宸鉴禫除杜甫溪独着恩福放试烦恼丝燔煨风驷风雨符谶干固更衣曲骇叹翰染获利奸顽郊导借亲急干精夫记忆力刊石岭峤垄亩马匹马骑镫弥缝其阙摸不着边模效牡桂纳妇内丧攀追卿贰青山弃移啓邑鹊锦森肃圣珓圣钱诗舌双梭朔晦思士操竦立堂唱抟沙徒御纬纱文昌君文曜无目乌田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