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替;替換。《宋書·劉穆之傳》:“ 邕 所至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 南康 國吏二百許人,不問有罪無罪,遞互與鞭,鞭瘡痂常以給膳。”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其弟子併世典有功,未善佛理,則善誘之方,應在使其由世典以悟入佛理,故用格義,外典内書,遞互講説,以使生解也。”
遞互是古漢語詞彙,指交替、輪流、相互更疊的動作或狀态,強調事物在時間或順序上的交錯與傳遞關系。以下是詳細解析:
遞
本義為“驿傳”,引申為傳遞、順次更替。《說文解字》釋:“遞,更易也。”如《漢書·王莽傳》載:“星月之遞炤”,指日月星辰交替照耀。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互
本義為“絞繩工具”,後指交錯、相互。《廣雅·釋诂》注:“互,交也。”如《周禮·牛人》中“互”表輪流值守。
來源:《廣雅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合成詞“遞互” 融合二者含義,表示循環交替、相互接續的關系。
法律文書中的“遞互”
《唐律疏議·職制律》載:“諸州有疑獄不決者,遞互申複。”指各州輪流上報複核疑難案件,體現輪流傳遞之意。
來源:《唐律疏議》(中華書局點校本)。
文學中的時空交替
柳宗元《祭呂衡州文》雲:“星霜遞互,陰陽推遷”,以星霜更疊喻歲月流轉,強調時間上的循環交替。
來源:《柳宗元集》(中華書局全冊)。
《漢語大詞典》
釋“遞互”為“交替;替換”,引《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吏員遞互,勞逸不均。”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代漢語詞典》
注解為“互相交替,輪換”,例舉《宋史·河渠志》:“分作兩番,遞互休役。”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遞互”雖為古語,其核心概念仍存于現代詞中:
“遞互”是描述事物在時間或流程中循環交替、相互接續的文言詞彙,多見于唐宋法律、文學文本,強調動态的秩序性與相互性。
“遞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如“遞興遞廢”“遞勝遞負”,均體現事物更疊變化的規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宋書》或漢魏佛教研究著作。
案行白雲士寶構筆虎渤溢車塵馬迹車馳廚簏大疫電隕東聲西擊端嚴負諐改換家門剛蹇甘死如饴高絕供認貴縣衮衣以歸過筋過脈號呶河章黃發鲐背降佑撿閱饑馑境土景仰金菊機速救苦積玉堆金沮遏口算醨薄劉杜镆釾詉詉契愛淺暗七輔窮怒铨注茹荼晱晱沈璧施绯拖緑是非之心縚褐跳蟲投遞員違憲吻莽香木相支賢相小小下三爛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