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用贤善,黜退奸恶。《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魏书·世宗纪》:“进善退恶,治之通规,三载考察,政之明典。” 唐 苏颋 《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忠肃恭懿,远谢八元之名;进善退恶,近慙二君之美。”亦作“ 进善黜恶 ”。《魏书·张蒲传》:“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
进善退恶
释义
指举荐贤才、贬黜奸佞的行为,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倡导的治国理念。
进善
合义:选拔并任用贤良之士。
退恶
合义:贬退或清除奸佞之徒。
此词源于古代政治伦理,强调统治者应亲贤远佞:
《汉书·何武传》:
“进善退恶,治之通义也。”
(举荐贤良、贬退奸恶,是治国的根本原则。)
用法示例:
《汉语大词典》(第7版)
收录“进善退恶”词条,释义为“进用贤善,黜退奸恶”,属儒家政治哲学范畴。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出自《汉书》,并指出“退”在先秦文献中已有“斥退”义项。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辞海》(第七版)
将其归类为“治国方略”,与“选贤举能”互为补充。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该词浓缩了儒家“尚贤”思想,如:
体现了传统政治中对人才选拔与道德品行的双重重视。
“进善退恶”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为任用贤良之人,罢黜奸恶之辈,强调在治理或选拔人才时应秉持公正和德才标准。以下为详细解释:
历史文献:
用法扩展:
唐代苏颋在《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中以“进善退恶”自谦,表示自身未能达到古代贤臣的标准,体现其用于自我批评的语境。
语法功能:
多作谓语或宾语,常见于政论、史评等文体。例如:
“忠肃恭懿,远谢八元之名;进善退恶,近惭二君之美。”
(出自唐代苏颋的表文,表达对自身职责的反思)
近义词:
“进善黜恶”(《魏书·张蒲传》),语义与用法完全一致。
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德治和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视,强调领导者需具备识人善任的能力,并通过公正的奖惩机制维护社会秩序。其思想至今仍对管理学和公共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汉书》《魏书》等史籍原文。
白媒班役抱犊残篇断简唱喏窗课道举蹈其覆辙定省断档断方遁母恶躁芳札凤传凤盖逢遭福算该覈概论高铁海沸河翻海烽禾茇回池翦疆姞慧倨骄俊鹘距堙掠子令书流畅马铺排缵縏结盘水乾逼浅角箝塞愆衅乔样气不平齐均祈请使日制如律辱模时或送青遢伎儿天兵天将违养嵬嶪卧房乡国乡县消除遐潜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