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用贤善,黜退奸恶。《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魏书·世宗纪》:“进善退恶,治之通规,三载考察,政之明典。” 唐 苏颋 《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忠肃恭懿,远谢八元之名;进善退恶,近慙二君之美。”亦作“ 进善黜恶 ”。《魏书·张蒲传》:“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
“进善退恶”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为任用贤良之人,罢黜奸恶之辈,强调在治理或选拔人才时应秉持公正和德才标准。以下为详细解释:
历史文献:
用法扩展:
唐代苏颋在《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中以“进善退恶”自谦,表示自身未能达到古代贤臣的标准,体现其用于自我批评的语境。
语法功能:
多作谓语或宾语,常见于政论、史评等文体。例如:
“忠肃恭懿,远谢八元之名;进善退恶,近惭二君之美。”
(出自唐代苏颋的表文,表达对自身职责的反思)
近义词:
“进善黜恶”(《魏书·张蒲传》),语义与用法完全一致。
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德治和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视,强调领导者需具备识人善任的能力,并通过公正的奖惩机制维护社会秩序。其思想至今仍对管理学和公共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汉书》《魏书》等史籍原文。
进善退恶是一个中文词汇,含义是指积极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摒弃恶劣行为、错误思想等,向更高尚的境界迈进。
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辶”和“心”,“辶”表示行走的意思,与进步、发展有关,而“心”则代表内心、思想、意志。从字面意思来看,“进善退恶”就是在思想和行为上向好的方向发展,摒弃恶劣的行为。
《进善退恶》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具体的出处尚无确切资料。它可以算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提倡人们积极追求善良、正直,摒弃恶行、错误。在国民道德建设、礼义廉政等方面,也常被用作教育、倡导的口号。
繁体字中,《进善退恶》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一致,只是字形稍有差异。繁体字中的“进”字为「進」,而“退”字则为「退」,恶、善的字形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进善退恶》的写法可能会与现代稍有不同,由于历史演变和字形的改变等原因。然而,现代通用的字形较佳,较好地传达了这个词的含义,更易于人们理解和使用。
一些例句中常使用《进善退恶》这个词,如:“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进善退恶的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这个例句中,它表示人们应该在生活中时刻保持向善、摒弃恶劣的态度。
与《进善退恶》相关的组词包括:进步、善行、善良、退懒、恶习等。这些词汇都指向与进善退恶的观念相关的概念。
与《进善退恶》近义词包括:向善、迈进善行、摒弃恶行等,它们与进善退恶的意思略有不同,但都表达了朝向善良和远离恶劣的行为。
与《进善退恶》反义词包括:堕落、陷入恶习、行为恶劣等,这些词语表达了恶劣行为、思想导向的相反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