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憂恨。《墨子·非樂上》:“故萬民出財齎而予之,不敢以為慼恨者何也?以其反6*中民之利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戚恨漢語 快速查詢。
“戚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憂恨,指因憂愁、悲苦而産生的怨恨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戚恨”由“戚”和“恨”組成:
與現代詞的區别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更常見“怨恨”“仇恨”等,但“戚恨”更側重“憂”與“恨”的交織。
最早見于《墨子·非樂上》:
“故萬民出財齎而予之,不敢以為戚恨者何也?以其反中民之利也。”
意為:民衆被迫交出財物卻不敢心懷憂恨,是因統治者看似符合民衆利益(實為剝削)。
“戚恨”是一個蘊含情感深度的古語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在于“憂”與“恨”的并存,既有哀愁,又含憤懑,常見于批判社會現象的古典文本中。
戚恨是一個表示悲痛和思念的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戚”和“恨”。
“戚”字的部首是“戈”,總共有5個筆畫;而“恨”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7個筆畫。
“戚恨”一詞來源于《詩經·小雅·鶴鳴》:“鳴鶴在陰,戚兮恐兮。”這裡的“戚恨”意為憂傷和擔心。
“戚恨”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是「慼恨」。
在古代漢字中,一些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形狀可能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然而,對于“戚恨”這個詞來說,其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漢字沒有明顯區别。
- 我戚恨地想着離别的親人。 - 她對失去的機會感到深深的戚恨。
- 戚屬:指親屬間的親疏關系。 - 懊戚:指痛苦悔恨的心情。 - 痛戚:指極度的悲痛。
- 悲傷:指因失去某人或某物而感到悲痛。 - 惋惜:指對于不如意或失去事物的遺憾和惋惜。
- 高興:指心情愉快、喜悅。 - 安慰:指通過言語或行動來使他人感到放心、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