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嘲啁的意思、嘲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嘲啁的解釋

戲谑,調笑。《三國志·蜀志·費祎傳》:“ 亮 ( 諸葛亮 )以初從南歸,以 禕 為昭信校尉使 吳 。 孫權 性既滑稽,嘲啁無方…… 禕 辭順義篤,據理以答,終不能屈。”

形容語聲細碎難辨。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詩:“遠地觸途異,吏民似猿猴。生獰多忿很,辭舌紛嘲啁。”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江城》:“女善怒,反眼若不相識;詞舌嘲啁,常聒於耳。”

鳥鳴聲。 宋 歐陽修 《葛氏鼎》詩:“剨然岸裂轟雲驫, 滑 人夜驚鳥嘲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嘲啁”是一個拟聲詞,主要用于形容聲音的雜亂或細碎,具體解釋如下:

  1. 讀音與構成

    • “嘲”是多音字,此處讀作zhāo,與“啁”(zhāo)組合成詞。
    • 該詞也寫作“啁哳”或“嘲哳”,屬于異形詞,含義相同。
  2. 基本含義
    形容聲音細碎、嘈雜,常用于描寫鳥鳴聲或人聲的雜亂。例如:

    “林間嘲啁鳥雀聲,擾人清夢。”

  3.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文學描寫,帶有古典色彩。
    •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常見于成語或固定搭配(如“啁哳難辨”)。
  4. 注意區分

    • “嘲”在另一讀音cháo 時表示“嘲笑”,與“嘲啁”無關。
    • “啁”單獨讀zhōu 時,可模拟鳥叫聲(如“啁啾”)。

總結來說,“嘲啁”是拟聲詞,需通過上下文判斷具體指代的聲音類型,使用時注意讀音和書寫形式的對應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嘲啁(cháo zhōu)之義

嘲啁是一個用來形容譏諷、戲弄或嘲笑别人的詞語。它常用于表示以言語或行為來嘲笑或調侃他人的行為或特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嘲啁這個詞由“口”和“舟”兩個部首構成。其中,“口”是表示聲音或言語的部首,“舟”是表示水上交通工具的部首。

嘲啁的筆畫數為17畫。其中,“嘲”字包含了“口”、“召”、“月”和“兆”四個部分,共計13畫;“啁”字包含了“口”和“周”兩個部分,共計4畫。

來源與繁體

嘲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它指的是戲弄、嘲笑或譏諷。現代漢字簡化後,“嘲啁”也被作為詞語保留下來。

在繁體字中,嘲啁的寫法為「嘲奏」,保留了古時的寫法,但發音與現代漢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嘲啁這個詞的寫法為「誚奏」。字形中的「誚」表示譏諷、嘲笑,而「奏」則表示以言語或行為表達。

例句

1. 他總是嘲啁他人的錯誤,卻從不知道自己也犯過類似的錯誤。

2. 在節日裡,小孩子們歡聲笑語地彼此嘲啁。

組詞

- 嘲笑(cháo xiào):用言語或行動于别人開玩笑,戲弄。

- 嘲諷(cháo fěng):用戲谑、諷刺的話語來激怒或嘲笑他人。

近義詞

- 嘲弄(cháo nòng):用輕蔑、戲虐的态度對待他人,使其感到受辱。

- 嘲笑(cháo xiào):用語言或行為對别人的某種言行舉止表示不滿或戲弄。

反義詞

- 贊美(zàn měi):用贊揚的話語或行為來表達對他人的肯定和贊賞。

- 褒獎(bāo jiǎng):用表彰的話語或行為對别人的行為和成就表示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