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外貌。《北齊書·循吏傳·孟業》:“﹝ 高嶽 ﹞後尋 業 斷決處,乃謂 業 曰:‘卿斷決之明,可謂有過軀貌之用。’” 唐 白居易 《馴犀》詩:“馴犀馴犀通天犀,軀貌駭人角駭雞。” 清 李漁 《奈何天·崖略》:“福至心隨軀貌改,憎夫人反啟争夫隙。”
(2).猶外貌。《北齊書·循吏傳·孟業》:“﹝ 高嶽 ﹞後尋 業 斷決處,乃謂 業 曰:‘卿斷決之明,可謂有過軀貌之用。’” 唐 白居易 《馴犀》詩:“馴犀馴犀通天犀,軀貌駭人角駭雞。” 清 李漁 《奈何天·崖略》:“福至心隨軀貌改,憎夫人反啟争夫隙。”
“軀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ū mào,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外貌和體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軀”(身體)和“貌”(相貌)組成,合指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包括面容、體态、舉止等綜合特征。
古籍用例
相關表達
雖為中性詞,但古籍中多用于對比外在形象與内在特質的關系。例如清代李漁的戲劇中,用“軀貌”暗示外貌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現代用法
當代使用較少,更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研究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含義。
總結來說,“軀貌”是一個側重描述整體外在形象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把握其隱含的對比或評價意味。
軀貌(qū mà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身部(shēn)和貝部(bèi)。身部表示人的身體,貝部表示寶貝、貴重之意。
軀貌的筆畫數為11畫,其中身部占據了8畫,貝部則占據了3畫。
軀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時候漢字是以象形為主,為了方便理解和表達,通過組合形成了不同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軀貌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軀貌的寫法可能不同于今天的字形,但由于資料有限,無法得知準确的古代字形。
以下是一些軀貌的例句:
1. 同學們經過長時間的鍛煉,身體軀貌比以前更加健康有型了。
2. 這位男士的軀貌莊重而端莊,給人一種穩重的印象。
軀貌的一些相關組詞有:身形、體貌、外貌。
軀貌的一些近義詞有:相貌、外貌、容貌。
軀貌的反義詞是:内在、内在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