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軀貌的意思、軀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軀貌的解釋

(1).猶外貌。《北齊書·循吏傳·孟業》:“﹝ 高嶽 ﹞後尋 業 斷決處,乃謂 業 曰:‘卿斷決之明,可謂有過軀貌之用。’” 唐 白居易 《馴犀》詩:“馴犀馴犀通天犀,軀貌駭人角駭雞。” 清 李漁 《奈何天·崖略》:“福至心隨軀貌改,憎夫人反啟争夫隙。”

(2).猶外貌。《北齊書·循吏傳·孟業》:“﹝ 高嶽 ﹞後尋 業 斷決處,乃謂 業 曰:‘卿斷決之明,可謂有過軀貌之用。’” 唐 白居易 《馴犀》詩:“馴犀馴犀通天犀,軀貌駭人角駭雞。” 清 李漁 《奈何天·崖略》:“福至心隨軀貌改,憎夫人反啟争夫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軀貌"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複合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是指人的身體形貌或整體外貌。

以下從漢語詞典和文獻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 軀: 本義指人的身體。《說文解字》:“軀,體也。” 段玉裁注:“體者,十二屬之總名也。” 泛指身體。
    • 貌: 本義指面容、相貌。《說文解字》:“貌,頌儀也。” 引申為外表、樣子、外觀。
    • 軀貌: 由“軀”和“貌”兩個近義字組合而成,強調人的整個身體所呈現出的外形、樣貌、姿态。它不僅僅指面部特征,而是涵蓋了身高、體态、舉止等整體的外在形象。
  2. 用法與語境:

    • “軀貌”常用于描述或評價一個人的整體外在形象,往往帶有一定的觀察或品評意味。
    • 在古代文獻中,尤其常見于史書的人物傳記、品評人物的文章(如《世說新語》)、相術或描寫人物外貌的文學作品中,用于刻畫人物特征。
    • 例如: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書》:“(孫權)形貌魁偉,骨體不恒,有大貴之表。” (雖未直接用“軀貌”,但“形貌魁偉”與之含義相近,指整體身形外貌高大雄壯)。 王充《論衡·骨相》:“人曰命難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體。人命禀于天,則有表候于體。察表候以知命,猶察鬥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謂也…非徒富貴貧賤有骨體也,而操行清濁亦有法理。貴賤貧富,命也。操行清濁,性也。非徒命有骨法,性亦有骨法。” (這裡讨論的“骨體”、“表候”、“骨法”等概念,與觀察人的“軀貌”以推斷命運、性格密切相關)。 可能出現的表述如:“觀其軀貌,偉岸不凡”或“軀貌清癯,有出塵之姿”。

  3. 與現代詞語的對比:

    • 外貌/長相: 更側重于面部特征。“軀貌”則範圍更廣,包含整個身體。
    • 身材/體形: 側重于高矮胖瘦等體型特征,是“軀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軀貌”還包含面容、氣質等。
    • 儀表: 指人的外表、姿态、風度,更強調通過外表體現出的修養和風度,與“軀貌”有重疊,但“軀貌”更偏重客觀的形體描述,“儀表”更偏重主觀感受的風度。
    • 形象: 含義最廣,既可指外在形貌,也可指内在品質給人的綜合印象。“軀貌”主要局限于外在的身體形貌。

“軀貌”是一個文言詞彙,意指人的整個身體所呈現出的外形、樣貌和姿态,包括身高、體态、面容、舉止等綜合的外在形象。它常用于古代對人物進行描述或品評的語境中,強調對個體整體外在特征的觀察和概括。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軀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ū mào,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外貌和體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軀”(身體)和“貌”(相貌)組成,合指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包括面容、體态、舉止等綜合特征。

  2. 古籍用例

    • 《北齊書·循吏傳·孟業》中記載:“卿斷決之明,可謂有過軀貌之用”,強調通過外貌與内在能力的對比。
    • 唐代白居易《馴犀》詩雲:“軀貌駭人角駭雞”,形容犀牛的外形令人驚異。
  3. 相關表達
    雖為中性詞,但古籍中多用于對比外在形象與内在特質的關系。例如清代李漁的戲劇中,用“軀貌”暗示外貌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4. 現代用法
    當代使用較少,更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研究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含義。

總結來說,“軀貌”是一個側重描述整體外在形象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把握其隱含的對比或評價意味。

别人正在浏覽...

賓牟不欺闇室草拟常會赤貧辍流大悲咒大昏都人士笃笃喃喃方便之門房頭負羸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宮鄰金虎鬼胎郭巨埋兒鶴鑰惶慄黃渲渲晃着回定绛紗系臂騋牝累卵籠養論輸騄骐呂霍杪秋名優木面雕刻炮龍烹鳳潑鬼頭前房氣脈青白仁仁肉臛杓子殺氣社稷神勝幡聖君賢相申禍無良屍圖守困雙作數往知來四言八句私資迢逓題主瓦碴兒危蹙無策五知相長詳濟曉行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