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1).古代指贡举的人才。《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郑玄 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
(2).荐举贤士。《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3).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明 清 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 唐 姚合 《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 熊希龄 ,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核心概念,其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进士是科举考试中通过最高级别(殿试)的及第者称谓。该制度始于隋朝(605年),延续至清末(1905年),是选拔官员的核心途径。其名称最早可追溯至《礼记·王制》,原指推荐贤才给朝廷,后成为科举最高功名代称。
层级结构
考试内容
殿试结果分为三甲:
作为古代选官制度的核心,进士科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但也因侧重文学而受诟病。其存续1300余年,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与文化生态。
如需了解具体历史人物案例(如张謇、谭延闿等进士出身的名臣),可参考中的记载。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称号,意为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功名,进入仕途的士人。
进士的部首拆分为从“辶”(辵)部和“土”部,其中 “辶”(辵)部为进的部首,表示行走的意思;“土”部为士的部分,表示土地或人。
进士的笔画为10画,其中“进”有7画,“士”有3画。
进士一词最早的出处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即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它源于当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作为一种荣誉称号,给予通过科举考试的士人。
在繁体字中,“进士”的“进”字通常保留原来的形状,而“士”字的上部则改为“䚥”(士的上部的繁体形式)。
在古代,写作“进士”的方式可能存在一些变体,但基本上与现代相似。以清朝为例,在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皇帝的时候,出现了“復”字式的写法,也就是进士字中间的部分采用了“復”(丰满)这个字的形状。
他通过艰苦的学习,成功考中了进士。
进士队,进士科,进士试,进士榜,进士头衔
及第、金榜、状元
落第、不及格
按检碧眼胡儿骋越成庄喘喙春闱从孙點火地洞叮叮钉子户低气压恶声恶气扶舁怪迂棺材穣子诡窜故作端庄恒河厚利华缘简济俭泰假账谨独濜溳疾如雷电绝裾而去枯池莱衣劳生磊落豪横两牍詅蚩符麟鸿理性寠夫罗马教廷没了落邈邈名从主人摸瞎挠动炮击侨旧认敌作父日宫生友石匠誓旅霜芜题主同奬彤庭投戈讲蓺问寝视膳下马作威小器易盈邪慢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