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进士的意思、进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进士的解释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详细解释

(1).古代指贡举的人才。《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郑玄 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

(2).荐举贤士。《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3).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明 清 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 唐 姚合 《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 熊希龄 ,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级别考试获得的功名,始设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核心途径。其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定义与词源

    “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原指“进受爵禄之士”。隋唐后专指通过科举殿试及第者,属“功名”体系的最高等级。据《汉语大词典》,进士需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核,殿试合格者由皇帝钦定排名。

  2. 历史演变

    唐代进士科侧重诗赋,录取率不足5%,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新唐书·选举志》)。宋代扩招至每年数百人,并确立“进士及第即授官”制度。明清时期形成“三甲”分级标准,一甲三名授翰林院官职。

  3. 考试程序

    以清代为例,进士选拔需经历:

  1. 社会影响

    进士群体构成古代官僚体系主干,据统计明代内阁大学士90%为进士出身。其文化象征意义延伸至建筑领域,如安徽徽州“进士第”门楼、浙江宁波“进士坊”牌坊等遗存,均体现“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观。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3. 故宫博物院官网. 科举制度专题展.
  4.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文物出版社, 2020.

网络扩展解释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核心概念,其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基本定义

进士是科举考试中通过最高级别(殿试)的及第者称谓。该制度始于隋朝(605年),延续至清末(1905年),是选拔官员的核心途径。其名称最早可追溯至《礼记·王制》,原指推荐贤才给朝廷,后成为科举最高功名代称。

二、考试体系

  1. 层级结构

    •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士需通过殿试才能获得资格。
    • 宋代起,殿试由皇帝主持,成为进士录用的必经环节。
  2. 考试内容

    • 隋唐时期以诗赋为主,明清增加经义、策论等内容。

三、等级与授官

殿试结果分为三甲:

四、历史地位

五、制度影响

作为古代选官制度的核心,进士科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但也因侧重文学而受诟病。其存续1300余年,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与文化生态。

如需了解具体历史人物案例(如张謇、谭延闿等进士出身的名臣),可参考中的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潮州大锣鼓絺绤箠辔纯化从义郎大报典柯抵彻都道斗鸡台風禮赶任务高伉圪吵各司其职冠盖相望光彩耀目滚杂裹包憨真疾步界定金刺径絶峻用魁斗阔别连系流蠹留置龙酹枚举梦渚眠牀面疱宁安女管家盘马扦插迁乔出谷歧嶷起娘穷年啓右权断曲形戎级塞尘三原山心摄詟俗俚探奇特将題句头行五世香腮像心适意纚风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