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宂役的意思、宂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宂役的解釋

亦作“冗役”。1.指繁雜的事務。 宋 朱松 《謝館職啟》:“脫冥煩之冗役,厠清切之英遊。”

(2).繁雜的徭役。《宋史·食貨志上五》:“自是數下詔書,督州縣長吏與轉運使議蠲冗役,以寬民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宂役(rǒng yì)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現已被“冗役”替代,指多餘、無實際作用的勞役或差事。以下從字源、釋義及文獻用例角度分析:


一、字義解析

  1. “宂”的本義

    通“冗”,《說文解字》釋為“散也”,引申為“閑散、多餘”。如《漢書·申屠嘉傳》注:“宂,散也。”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役”的含義

    指勞役、差事,古代多指官府征發的體力勞動,如徭役。《周禮·地官》載:“役,謂戍邊力役。”

    來源:鄭玄注《周禮》(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二、複合詞釋義

“宂役”即無實質意義、徒耗人力物力的勞役,常見于古代政論批評中。例如:

“省宂役,勸農桑。”(《後漢書·和帝紀》)

此處指裁減不必要的徭役以促進農業生産。

來源: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文獻用例

  1. 唐代經濟改革

    白居易《策林》雲:“去宂役則百姓不勞”,主張廢除多餘勞役以減輕民負。

    來源:《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宋代財政批判

    蘇轼在《乞免五谷力勝稅錢劄子》中抨擊“宂役苛稅”,指其加重社會負擔。

    來源:《蘇轼文集》(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現代工具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

“宂役:亦作‘冗役’。多餘的徭役。”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宂役”作為曆史詞彙,核心含義指向無效的強制性勞動,其釋義依托古代字書、史籍及名家文集,反映了傳統社會治理中對民生負擔的關注。現代漢語中已統一寫作“冗役”。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宂役”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宂役”是古代漢語詞彙,其中“宂”為異體字,通“冗”,意為繁雜、多餘;“役”指勞役或事務。因此,“宂役”本義指繁重或多餘的勞役事務。但需注意,該詞在曆史文獻中使用較少,可能與“徭役”存在混淆。

  2. 與“徭役”的關聯與區别

    • 關聯性:部分語境下,“宂役”可能與“徭役”(古代統治者強征的無償勞動)含義重疊,但“徭役”更明确指向國家規定的強制性勞役,包括力役、軍役、雜役等。
    • 區别:根據《查字典》解釋,“宂役”更側重于描述事務的繁雜性,而“徭役”是具體的制度性勞役。
  3. 曆史背景與演變

    • 周代已有類似徭役的規定(如《禮記·王制》),秦漢時期發展為“更卒、正卒、戍卒”等名目,成為農民沉重負擔。
    • “宂役”一詞可能因字形或發音近似,在傳抄中與“徭役”混用,但後者更常見于官方文獻。

建議:若需研究古代勞役制度,應重點關注“徭役”相關内容。相關權威解釋可參考《道客巴巴》《天奇教育》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版子标的不轉頭裁書慚震漕司此家綷縩鹾茵黛耜點點搐搐耳鑒餓眼方車封額奉移鼓旗相當含貞烘火厚報諱隱混踐谏獵僭忝交下潔雅積階靜泰矜智負能句胪開辦叩關鲮鯉靈瑟粼粼六兒溜勢麥秋米粉肉評説潛精積思千總騎驢酒輕薄無行清河赦贖雙飛鷰熟末誦呗踏潮探索騰晶土棍鼃黾文糞霞檻獻謀小青年小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