窠名的意思、窠名的詳細解釋
窠名的解釋
款目;條項。 宋 朱熹 《戊申封事》:“臣聞 虞允文 之為相也,盡取版曹歲入窠名之必可指拟者,號為歲終羨餘之數,而輸之内帑。”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書》:“國家經常,皆用供億;州縣財賦,各有窠名。”《宋史·食貨志上二》:“漕計合收窠名,有丁鹽、坊場課利錢……歲入不過一萬五千餘緡。”
詞語分解
- 窠的解釋 窠 ē 昆蟲、鳥獸的巢穴:窠巢。狗窠。 借指人安居或聚會的處所:“抛卻山中詩酒窠”。 古同“顆”。 〔窠臼〕指文章所依據的老套子,陳舊的格調。 古同“棵”。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 名的解釋 名 í 人或事物的稱謂:名字。名氏。名姓。名義。名分(坣 )。名堂。名落孫山。名存實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做某事時用來作依據的稱號:這些人以“辦學”為名,行騙錢之實。 叫出,說出
網絡擴展解釋
“窠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ē míng,其核心含義為款目、條項,多用于古代文獻中,特指財政或行政事務中的具體分類條目。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窠名”由“窠”和“名”組成:
- 窠:本義為鳥獸巢穴(如、8、10),引申為“框架、分類”或“凹陷處”,在特定語境中可指代官職稱謂或條目劃分。
- 名:即名稱、條目。
組合後,“窠名”指官方文書或財政收支中的具體項目名稱,類似現代術語中的“科目”或“款項”。
-
文獻用例
- 宋代朱熹《戊申封事》提到“歲入窠名”,指國家財政收入的分類條目。
- 文天祥《己未上皇帝書》中“州縣財賦,各有窠名”,強調地方財政的條目化管理。
與其他解釋的辨析
- 誤讀為“名譽”:将“窠名”解釋為“名譽”,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且與高權威來源(如漢典、宋代文獻)矛盾。
- “窠”的獨立含義:單獨“窠”可指巢穴、居所或凹陷處(如、8、10),但作為“窠名”時需結合語境,不可直接拆分理解。
使用場景
“窠名”多見于古代經濟、政治文獻,例如:
- 稅收分類(如丁稅、坊場課利等);
- 財政收支條目;
- 官方文書中的專項名稱。
“窠名”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業術語,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含義與現代“科目”“項目”接近,而非字面組合的引申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食貨志》或朱熹、文天祥相關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窠名是什麼意思
窠名一詞常見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指的是房屋的名稱或者地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
窠名的拆分部首為穴,并且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窠名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意為給予房屋以名稱。
繁體
窠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窠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窠名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漢字結構稍有差異。
例句
1. 他們将這座房子的窠名定為“安康居”。
2. 城中最古老的街道上有一棟有着濃厚曆史氣息的窠名。
組詞
窠洞、巢穴、巢窠、窩棚
近義詞
住所、居所、房屋
反義詞
墓穴、墳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