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進犯。《晉書·苻堅載記上》:“ 亮 懼而退守 磬險 , 安 遂進寇 漢川 。”《梁書·簡文帝紀》:“閏四月甲子, 景 進寇 巴陵 。”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七七八年, 登裡可汗 為了掠奪財物,進寇 太原 。”
“進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外敵或侵略者的進攻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進寇”意為“進犯”,指外敵或武裝勢力主動發起攻擊,通常帶有掠奪或侵占目的。該詞常見于史書和古典文獻,強調侵略的主動性。
詞源與結構
《晉書·苻堅載記》
記載前秦将領進攻漢川時使用“安遂進寇漢川”,描述軍事進攻行為。
《梁書·簡文帝紀》
提到侯景叛亂時“景進寇巴陵”,指叛軍對巴陵地區的進犯。
《中國通史》第三編
範文瀾等學者用“登裡可汗進寇太原”說明回纥為掠奪財物入侵太原。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學語境,日常交流中可用“侵略”“進犯”等替代。如需引用古籍或學術研究,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場景。
《進寇》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幾個含義:
1. 指敵軍侵犯國境,入侵他國。
2. 比喻入侵他人的領土或勢力範圍。
《進寇》由"辶"和"寇"兩個部首組成。
"辶"是表示行走的部首,筆畫數為3。
"寇"是表示敵賊的部首,筆畫數為11。
《進寇》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詞彙。在古時候,中國的邊疆頻繁遭受外族入侵,"進寇"用來描述入侵者侵犯國土的行為。
《進寇》的繁體字為「進寇」。
在古代漢字中,「進寇」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可以參考楷書寫法:
進: 丷一亅
寇: 宀犬⺕交勹勿匕卩尢
1. 這支軍隊已經率先進寇敵境。
2. 這場戰争的結果是敵方進寇失敗。
進攻、進軍、進逼、進侵
攻入、入侵、侵略
退卻、撤退、防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