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對腦神經。由延髓發出,分布在頭、頸、胸、腹等部,有調節内髒、血管、腺體等機能的作用。
迷走神經是人體第10對腦神經(編號X),屬于混合性神經,包含運動、感覺和副交感神經纖維。其名稱源于拉丁語“vagus”(意為“遊蕩”),因其分布範圍最廣、行程最長而得名。
解剖結構
起于延髓,穿過顱底後沿頸部、胸腔延伸至腹腔,支配咽喉、心髒、肺、胃腸道等多器官。包含四種纖維:
核心功能
作為副交感神經系統主力,主要調控“休息與消化”反應:
健康關聯
迷走神經近年被稱作“超級神經”,因其被發現通過“腸腦軸”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與抑郁症、阿爾茨海默病等存在關聯。現代醫學正在探索經皮迷走神經刺激術(tVNS)治療癫痫和慢性炎症疾病。
注:更多專業細節可參考神經解剖學教材或權威醫學數據庫。
迷走神經是指人體中的一對主要的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起源于頭部和頸部的腦幹,并分布到胸腹部的内髒器官,控制着心率、呼吸、消化和其他自主神經功能。
迷(辶辵外)走(走足)神(礻示)經(令乚)
迷走神經一共有15畫。
迷走神經一詞的來源于日本。早在1921年,日本醫生山中俊治首次使用了這個術語來描述副交感神經。後來,這個術語逐漸被其他國家的醫學界所采用并廣泛使用。
迷走神經(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迷走神經可能被寫作「迷走親」或者「迷走覩」。
1. 我在緊張的考試前感到我的迷走神經在作怪。
2. 跑步有助于刺激迷走神經,促使身體放松。
自主神經、交感神經、神經系統、神經元
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