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婦人的禮服。 宋 高承 《事物紀原·衣裘帶服·大衣》:“ 商 周 之代,内外命婦服諸翟。 唐 則裙襦大袖為禮衣。 開元 中,婦見舅姑,戴步搖,插翠釵,今大衣之制,蓋起於此。”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賢孝》:“國朝婦人禮服, 達靼 曰袍,漢人曰團衫,南人曰大衣,無貴賤皆如之。”
(2).會客穿的長衣。亦稱大衣服。《儒林外史》第五十回:“ 秦中書 聽見 鳳四老爹 來了,大衣也沒有穿,就走出來。”
(3).較長的西式外套。 楊朔 《潼關之夜》:“他身上穿的也是這件軍用的黃色棉大衣,頭上也是這頂垂着兩隻耳朵的灰色軍帽。”
(4).*********以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成的法衣,稱“僧伽梨”,譯名“大衣”。見《釋氏要覽·法衣》。亦泛指袈裟。《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和尚盡他哀告,總不理他,怒轟轟的走進房去把外面的大衣甩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大衣漢語 快速查詢。
“大衣”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婦人的禮服
宋代至明代,大衣是女性正式場合穿着的禮服。唐代起,女性見長輩時佩戴步搖、翠钗的裝束逐漸演變為大衣的形制。元代南人婦女無論貴賤皆以此為禮服,與達靼的“袍”、漢人的“團衫”并列。
佛教法衣
佛教中,“大衣”指僧侶的“僧伽梨”(梵語Saṅghāṭī),由9至25塊布片縫制而成,是袈裟的一種,象征修行者的莊嚴與戒律。
西式長外套
19世紀中期隨西裝傳入中國,指長度至腰部以下的厚外套,多用于禦寒或正式場合。材質包括羊毛、羊絨等,款式多樣,如單排扣、雙排扣、束腰設計等。例如羊絨大衣,因采用稀有羊絨纖維,具有柔軟、保暖、尊貴的特點。
通用外衣
廣義上泛指較長的外穿衣物,如軍用棉大衣、風衣等,兼具功能性與美觀性。
若需了解具體款式或曆史演變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古籍記載及現代服飾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