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景嚮 ”。亦作“ 景鄉 ”。1.如影隨形,如響應聲。《楚辭·九章·悲回風》:“入景響而無應兮,聞省想而不可得。” 洪興祖 補注:“景,於境切,物之陰影也……或作‘嚮’,古字借用。”《荀子·富國》:“三德誠乎上,則下應之如景嚮。”《漢書·董仲舒傳》:“夫善惡相從,如景鄉之應形聲也。” 顔師古 注:“鄉讀曰‘響’。”《新唐書·武平一傳》:“臣聞災不忘生,上見下應,信如景響。”
(2).影子與回響。比喻無根據的、傳聞的、不可捉摸或牽強附會的。 晉 向秀 《難<養生論>》:“此殆景響之論,可言而不可得。”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詩瀋》:“援證确實,迥非傅會景嚮者比。”
“景響”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文獻來源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解釋:
聲音回響
指聲音在山谷或峽谷中回蕩,形成連綿不絕的回聲。例如形容自然環境中聲音的傳播效果。
物理現象比喻
可引申為“如影隨形,如響應聲”,形容事物之間緊密關聯,如同影子與本體、聲音與回響的關系。
社會連鎖反應
現代用法中,常比喻某個事件、話語或行為引發的廣泛社會反響。例如:“政策調整在社會上引起景響般的讨論”。
虛無缥缈或牽強附會
古籍中多用于形容無根據、不可捉摸的事物。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景響》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景色和回響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日”和“音”。部首“日”表示太陽或光亮,部首“音”則指聲音或聲響。該詞在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如下:
部首:日(rì)
筆畫:4畫
部首:音(yīn)
筆畫:9畫
《景響》的來源和繁體寫法如下:
來源:該詞的來源較難追溯,但可以推測它可能是古人對于自然景色和回聲的綜合描述而形成的。
繁體:景響(jǐng xiǎng)
古時,漢字筆畫結構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景響》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和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使用《景響》的例句:
1. 那個山谷中的鳥叫和流水聲構成了美麗的景響。
2. 雨後的森林中,腳步聲在樹林間回蕩,形成迷人的景響。
3. 在湖邊聆聽着石頭掉入水中的聲音,感受着湖水回蕩的景響。
組詞:景色、回響、景象、響聲
近義詞:回聲、回音、聲響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