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憑陵的意思、憑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憑陵的解釋

[invade and harass] 侵擾

憑陵中原

詳細解釋

亦作“ 憑淩 ”。1.侵犯;欺侮。《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今 陳 忘 周 之大德,蔑我大惠,棄我姻親,介恃 楚 衆,以憑陵我敝邑。”《魏書·叔孫建傳》:“會彼邊鎮棄守而去,故 晉 前軍得以西進,非敢憑陵 魏 境。”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 王 族多無賴,共憑陵其孤寡。”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叛帥竟背君忘親,早已望風獻款,遂乃憑淩東 浙 ,震撼西 江 。” 郭沫若 《羽書集·文化人當前的急務》:“正因為我們的學術和技能落後,因而一切的産業和設備都落後,故爾招緻了暴敵的憑淩。”

(2).橫行,猖獗。《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嗣王荒怠於天位,彊臣憑陵於 荊 楚 。” 張銑 注:“憑陵,勇暴貌也。” 唐 杜甫 《病橘》詩:“寇盜尚憑陵,當君減膳時。”《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若使平時部屬偏裨,一旦加乎其上,緩急聽其憑陵,竊恐有虧國體。”

(3).逾越;登臨其上。 唐 李白 《大鵬賦》:“燀赫乎宇宙,憑陵乎 崑崙 。” 元 湯式 《夜行船·贈鳳台春王姬》曲:“憑淩 燕子樓 ,彈壓雞兒巷,囑付您知音的莫忘。”

(4).引申為淩駕,超越。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苗帥園》:“園既古,景物皆蒼老,復得完,力藻飾出之,於是有欲憑陵諸園之意矣。”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七:“吾弟 世懋 ,自家難服除後,一操觚,遂爾靈異,神造之句,憑陵作者。” 清 陳維崧 《念奴嬌·尤展堂招飲草堂》詞:“蹴踏 齊 梁 ,憑陵 晉 魏 ,白眼看 唐 宋 。”

(5).高峻。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襄城公鄭偉墓志銘》:“ 吳 兵教士,艫舳習流;島嶼憑陵,波瀾衝激。” 清 陳璋 《滄州兄席上詠冰》:“裁作花紋看頃刻,削成山勢笑憑陵。”

(6).引申指高昂。 元 張可久 《折桂令·王一山席上題壁》曲之一:“掃詩愁滿壁龍蛇。壯氣憑陵,醉眼橫斜。” 清 吳偉業 《雁門尚書行》:“雄心慷慨宵飛檄,殺氣憑陵老據鞍。”

(7).憑借,依仗。 黃遠庸 《外交界之局勢》:“英文《京報》昨日亦著論論 德 使抗議之不當,大緻謂 德國 往者已憑陵強權,借二教師之被殺,占借 中國 土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憑陵”是古漢語中的複合動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在唐宋詩文中使用頻率較高。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核心含義指“依仗勢力進行侵擾”,具體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1. 詞義演變

    最初表示“憑借高地形成攻勢”,《左傳·襄公八年》載“焚我郊保,馮陵我城郭”中“馮陵”即同“憑陵”,描述軍事上占據有利地形發起攻擊。唐代詞義擴展為泛指依仗強勢欺淩弱者,如杜甫《病橘》詩“寇盜尚憑陵”喻指安史叛軍的暴行。

  2. 用法特征

    常與戰争、自然力量等意象搭配,如:

  1. 語法特殊性

    作為聯合式複合詞,“憑”表依靠,“陵”原指山丘,引申為壓制性行為。這種構詞法在古漢語中具有能産性,同類型詞如“侵陵”“欺陵”均已消亡,唯“憑陵”因文學化表達得以傳承。

該詞在《全唐詩》中出現27次,多用于刻畫社會動蕩或自然威勢,現代主要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創作,日常口語已被“欺淩”“侵擾”等詞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憑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一、核心釋義

  1. 侵犯;欺侮

    • 指憑借勢力侵犯他人或國家。
    • 例句: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介恃楚衆,以憑陵我敝邑。”
      杜甫《病橘》詩:“寇盜尚憑陵,當君減膳時。”
  2. 橫行;猖獗

    • 形容行為嚣張、氣勢兇猛。
    • 例句:
      《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彊臣憑陵於荊楚。”
  3. 逾越;登臨其上

    • 指跨越或占據高處,常見于文學比喻。
    • 例句:
      李白《大鵬賦》:“憑陵乎崑崙。”
  4. 憑借;依仗

    • 強調依靠某種力量或條件。
    • 例句:
      高適《燕歌行》:“胡騎憑陵雜風雨。”

二、其他引申義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把麻暴蹷備舍别都柴扒長算遠略朝锺暮鼓敕法偢睬初寒叢錯從善存款道教蹈蹂道譽東遊西蕩兜底獨步春鳳色風移櫃子裹餱糧憨蔥黑漆漆赫斯之威荒年慌悚夾層玻璃迦蘭陀驚慘鯨罟敬紉精濕九蘭軍分區焌律溘然老确樂遊麻風蠻爲馬茹子猛不乍麪片兒喃呒佬丕隆平調曲七奔慶膺球路帶僧伽羅磨賞異邵父水母目蝦四輸酸慘潭鏡五承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