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ter generations]∶後代的人
後人複哀後人。——唐· 杜牧《阿房宮賦》
(2) 又
後人哀之。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後人以貫休詩名之。—— 宋· 沈括《夢溪筆談》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3) [posterity]∶一個祖先的直到最遠一代的後裔
(4) [descendant]∶子孫
(5) 後來的人,指新婦 [bride]
不足迎後人。——《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子孫;後裔。《書·太甲上》:“旁求俊彥,啟迪後人。” 蔡沉 集傳:“而又旁求俊彥之士,以開導子孫。”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易》有 蜀才 注…… 王儉 《四部目錄》不言姓名,題雲 王弼 後人。” 清 孫枝蔚 《姑蘇台》詩:“祖宗讓德空嶙峋,樂事公然讓後人。” 李季 《菊花石》詩:“ 洞庭湖 也沒有這仇恨深,多少人家無後人。”
(2).後世的人。《書·君奭》:“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後人迷。” 孔穎達 疏:“我不用使後世人迷惑,故欲教之也。”《後漢書·襄楷傳論》:“此蓋道術所以有補於時,後人所當取鑒者也。” 宋 曾鞏 《金山寺水陸堂記》:“夫廢於一時,而後人不能更興者,天下之事多如此。” 謝覺哉 《學人民的語言》:“可見很古的時候,就有用通俗易記的語言,把群衆的經驗,留給後人看。”
(3).後面的人;後繼的人。《韓非子·内儲說上》:“夫竈一人煬焉,則後人無從見矣。” 陳奇猷 集釋:“舊注:一人煬則蔽竈之光,故後人不見之。”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三》:“ 建 以數千當單于數萬,力戰百餘,士盡死,無二心,自歸而斬之,是示後人無返意也。”《紅樓夢》第五十回:“這正是會作詩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與後人。就是這句為首, 稻香老農 快寫上續下去。”
(4).謂後發制人。《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先人有奪人之志,後人有待其衰。” 楊伯峻 注:“《周禮·大司馬》 賈公彥 《疏》引《左傳注》雲:‘待敵之衰乃攻。’”
(5).謂居人之後。《史記·李将軍列傳》:“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 廣 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司馬貞 索隱:“謂不在人後。” 郭沫若 《文藝論集·文藝的生産過程》:“成功不必在我,協助不可後人。”
“後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後代的人或子孫
指一個家族或祖先的延續,即子孫後代。例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比喻前代人為後代造福。
後世的人
泛指未來時代的人,常用于表達對曆史或文化的傳承與反思。如杜牧《阿房宮賦》中“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強調後人應吸取曆史教訓。
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情感與責任指向
常用于表達對後代的期望或警示,如“留鑒後人”體現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查字典》或《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後人》是一個指代後代或者未來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當前或過去的人們所留下的遺産、貢獻或影響,對于後世産生重要意義的人們。
《後人》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夂”和“人”。其中,“夂”是一個倒退的人的形狀,表示未來,後代的意思;“人”是一個人的象形,表示人類。共有6個筆畫。
《後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的經典《尚書》,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舜日将行,未行也;舜日将就,未就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凝其形骸,厭強好勝,若使端方。”這句話中的“斯人”即指《後人》。
《後人》的繁體字為「後人」。繁體字保留了原始字形,具有審美意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漢字《後人》的字形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篆書中,它的字形為「」;在隸書中,它的字形為「」。這些變化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形成的。
1. 他的發明将對後人的科技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
2. 曆史上有許多偉大的人物,他們的思想和創造能夠激勵後人不斷前進。
3. 後人應該對前人的貢獻保持敬意并加以繼承發揚。
1. 子孫後人:指代自己的子子孫孫。
2. 傳給後人:指把某種事物、思想、文化等傳承給後代。
3. 後人評價:指後代對先人的行為、作品等給予的評論和評價。
1. 後代:指一個人的後裔,血統相同的人群。
2. 子孫:指某個人的後代,包括兒子、孫子、重孫等。
3. 子孫後代:指代自己的子子孫孫。
1. 前人:指已經過世或者離職的人。
2. 先人:指在某一時間或某一地域之前的人。
3. 現人:指當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