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井蛙。 元 無名氏 《看錢奴》第一折:“則你那自尊自貴無高下,真乃是井底鳴蛙。” 明 羅貫中 《風雲會》第一折:“一任教縱橫奮發,都是些井底鳴蛙。”
“井底鳴蛙”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井中的青蛙,比喻見識短淺、眼界狹隘的人。該成語強調因環境或認知局限而導緻視野狹窄,常用于批評缺乏遠見或自以為是的行為。
成語通過“井底”的空間局限與“鳴蛙”的喧鬧形成對比,暗喻在有限認知下盲目自信的狀态,提醒人們開闊視野、避免固步自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看錢奴》《風雲會》等古籍原文。
指的是隻局限在一個狹小範圍内,缺乏對外界事物的了解和視野的人。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戰國時期,出自《莊子·外物》篇。在這篇篇章中,莊子用“井底的青蛙”來比喻對外界事物知之甚少的人。
《康熙字典》中認定“井底鳴蛙”的字形是由“井”和“蛙”組成的。
井的部首是“二”,整個字共3畫。
蛙的部首是“蟲”,整個字共11畫。
在繁體字中,井底鳴蛙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井底鳴蛙的字形也有些差異。然而,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它們的意義都保持一緻。
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小村莊裡,對世界的了解很有限,真可謂是個井底鳴蛙。
孤陋寡聞、目光短淺、眼界狹窄
井底之蛙、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淵博、見多識廣、洞悉世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