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霜降而萬物收縮。《詩·豳風·七月》:“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毛 傳:“肅,縮也,霜降而收縮萬物。” 孔穎達 疏:“又九月之時,收縮萬物者,是露為霜也。” 朱熹 集傳:“肅霜,氣肅而霜降也。” 宋 沉遘 《謝冬服表》:“感肅霜之節,嘉獻裘之勤。”一說,肅霜猶肅爽,指天高氣爽。參閱 王國維 《觀堂集林·肅霜滌場說》。
(2).見“ 肅爽 ”。
肅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語詞,其解釋需結合古籍文獻及權威辭書:
釋義:指秋冬季寒氣凜冽、嚴霜凝結的自然景象,強調肅殺清冷的氣候特征。
出處: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文獻佐證: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31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版。
釋義:特指一種毛色如霜、神态肅穆的駿馬,屬漢代西域進貢的名馬品類。
出處:《漢書·禮樂志》載《天馬歌》:"天馬徕,執徐時……體肅霜,策飄風。"
文獻佐證:
來源:《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該詞的雙重義項均源于先秦兩漢典籍,其核心語義關聯"肅"的嚴正清冷意象與"霜"的物候特征。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作為文化語彙仍見于古典文學研究領域。
“肅霜”是古代漢語詞彙,常見于《詩經》等文獻,其含義存在不同解釋,主要圍繞自然現象和氣象狀态展開。以下是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肅霜(sù shuāng)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九月肅霜,十月滌場。”傳統注解如毛傳認為,“肅”意為“收縮”,指霜降後萬物因寒冷而收斂、凋零。如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九月收縮萬物者,是露為霜也”,強調霜對自然界的影響。
不同學者的解釋分歧
引申與關聯
詞性及結構
“肅”為形容詞,表莊重、清冷;“霜”為名詞,指自然現象。二字組合形成主謂結構,字面意為“霜肅殺”,後引申為節氣特征。
“肅霜”既可指霜降後萬物蕭瑟的自然過程,也可引申為秋季的肅穆氣象,具體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判斷。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毛詩注疏》、朱熹《詩集傳》及王國維的考據著作。
别枝部押餐風宿草赤羅處處吹須突眼從善如登亶甫東尋西覓方良繁紅副官幹蔭告疾耕傭官街規軸鶴形華扁花颣阍吏火熾驕穩矯邪歸正絜白絜靜酒篘救死扶危居官考質烈缺柳橋麗刑龍裳銮輿履正瞞天智邈絕冥寂饝饝衲衣膩穢偏氣皮黃奇山異水人定勝天三籙三獄傷感省郎世先生歲考填臨通德違負味同嚼蠟祥事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