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如果。《左傳·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聽?”《墨子·尚賢中》:“若苟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若苟”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虛詞結構,由假設連詞“若”和“苟”組合而成,主要表達假設關系。根據《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6年)及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的釋義,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詞性與語法功能 屬于連詞性結構,用于連接前後分句,引出假設條件。常見于先秦典籍,如《左傳》《墨子》等文獻中,例如《墨子·尚賢中》載:“若苟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不肖者在左右也。”
二、語義特征
雙重假設強調 “若”與“苟”均為假設連詞,疊加使用強化假設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如果确實”“假使真的”。如《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若苟有以藉口而複于寡君,君之惠也。”
條件限定功能 多用于限定某種特殊條件下的可能性,如《管子·小匡》雲:“若苟社稷隕,國家傾覆,吾何以遺子孫?”強調在極端條件下的結果推導。
三、曆史演變 漢代以後逐漸被單一連詞“若”“苟”或“倘使”等替代。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指出:“古人自有複語,若苟猶若也。”說明該結構屬于古漢語的複音虛詞現象。
四、現代漢語遺存 當代僅存于仿古文體或成語典故中,如章太炎《國故論衡》仍可見其用例,但日常口語及白話文已不再使用。
“若苟”是古代漢語中的連詞,主要含義為“假如、如果”,常見于先秦文獻中。以下為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詞義解析
古籍例證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勉強應付、不認真負責”,但這種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對“苟”字單獨含義(如“苟且”)的誤推,需謹慎區分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墨子》等原文或權威古籍注解。
百射幫差剝剽被寵若驚迸射駁責倉獄蠶蛻滀水貸全登位鼎釜東閃西挪端慧戹困泛泛而談犯門飛歸封畺附義負譽弗與拂雲卦者姑射涵意漢仗漢主僭濫角婢腳尖恝然鹫堞絹花埢垣卷帻絶編儁捷聯句寥闊旅遊藐然旁通袍花披腹心蘋末辟儒覃惠裙腰容覆蛇甲飾理松虬太過天合脫稿綫車俠術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