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若苟的意思、若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若苟的解釋

假如,如果。《左傳·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聽?”《墨子·尚賢中》:“若苟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若苟”是古代漢語中的連詞,主要含義為“假如、如果”,常見于先秦文獻中。以下為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基本釋義

  1. 詞義解析

    • 若:表示假設,相當于“如果”。
    • 苟:此處與“若”連用,加強假設語氣,無單獨實義。
    • 整體含義:連詞,用于假設複句,引出條件或可能性。
  2. 古籍例證

    • 《左傳·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
      (譯:如果能有理由向我國君主複命,便是君王的恩惠。)
    • 《墨子·尚賢中》:“若苟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譯:如果賢人不輔佐王公貴族,那麼不賢之人就會占據其位。)

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勉強應付、不認真負責”,但這種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對“苟”字單獨含義(如“苟且”)的誤推,需謹慎區分語境。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墨子》等原文或權威古籍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若苟》的意思

《若苟》是一種中文詞語,常用來形容人性格軟弱、沒有堅持原則的樣子。它可以用來指代一個人因為怕麻煩、不願付出努力或害怕失敗而選擇了一條容易、安逸的道路。

部首和筆畫

《若苟》的部首是⺾(草字頭),它有7個筆畫。

來源

《若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一句詩:“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句詩意味着人生短暫,不應該浪費時間在苟且自生自滅的事物上。後來,人們将“苟且”改寫成“若苟”來強調某些人軟弱無力的行為。

繁體

《若苟》的繁體字為「若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人們寫《若苟》時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若糗」,這種寫法與《詩經》中的原文比較接近。

例句

1. 他一直若苟地避免任何可能的沖突,導緻他無法取得成功。

2. 這個團隊的成員大部分都是若苟之輩,缺乏堅持和拼搏的精神。

組詞

1. 若苟草:指生長不良的植物,喻指人性格不剛強、軟弱無力。

2. 若苟主義:指一個人或群體因為怕麻煩、不願付出努力而選擇了一條容易、安逸的道路。

3. 若苟心态:指一個人心态軟弱,缺乏堅持原則和追求目标的勇氣和決心。

近義詞

1. 苟且:指做事蒼白無力,得過且過。

2. 微軟:指心志懦弱、沒有氣節。

反義詞

1. 剛強:指性格堅定、不輕易屈服。

2. 專一:指做事專注、堅持不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