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茆菴”。茅廬;草舍。 唐 胡曾 《自嶺下泛鷁到清遠峽作》詩:“不為篋中書未獻,便來茲地結茅庵。”《水浒傳》第一回:“自向 龍虎山 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 明 屠隆 《昙花記·郊行蔔佛》:“久居華屋,轉羨茆菴。”《紅樓夢》第一二○回:“兩人攜手而行,小廝驅車隨後,到了一座茅庵。”
“茅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茅庵”指用茅草搭建的簡陋房屋,常比喻修行者避世隱居的場所。其發音為máo ān,有時也寫作“茆菴”。
來源與宗教背景
該詞源自佛教文化,最初指僧人或隱士修行的臨時居所。因茅草易得且結構簡單,成為修行者遠離塵世、追求精神淨化的象征。
結構與用途
茅庵多為圓形草屋(庵的本義之一),也可泛指草舍。例如《水浒傳》中描述道士在龍虎山頂“結茅庵,修真養性”,體現了其與宗教修行的關聯。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茅庵”常寄托隱逸情懷。如唐代胡曾的詩句“便來茲地結茅庵”,以及《紅樓夢》中提及的茅庵場景,均展現其作為文人雅士精神歸宿的意象。
明末清初,野拂和尚曾在湖南茅庵村搭建茅庵,後擴建為萬聖宮,成為悼念李自成及大順軍的場所。這一實例反映了“茅庵”從臨時居所發展為宗教建築的過程。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學作品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水浒傳》《紅樓夢》等原著,或查閱地方志中的記載。
《茅庵》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茅草覆蓋的小庵堂,是道士修行的場所。
茅(máo)的部首是艸(草),它的筆畫數是8;庵(ān)的部首是廣(廣場),它的筆畫數是7。
《茅庵》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文獻。在繁體字中,茅庵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茅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形狀更簡化,沒有現在的“艸”部分,隻用兩個橫畫表示。庵的古時字形與現在相似,但有時會加上“屍”作為庵字的旁邊。
1. 他在茅庵中修行了十年,心境更加甯靜。
2. 老道士在茅庵裡默默地念經。
茅庵的組成詞是:茅草、茅屋、庵堂等。
茅庵的近義詞包括:茅屋、茅舍、道觀。
茅庵的反義詞是:宮殿、公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