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茅庵的意思、茅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茅庵的解釋

亦作“茆菴”。茅廬;草舍。 唐 胡曾 《自嶺下泛鷁到清遠峽作》詩:“不為篋中書未獻,便來茲地結茅庵。”《水浒傳》第一回:“自向 龍虎山 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 明 屠隆 《昙花記·郊行蔔佛》:“久居華屋,轉羨茆菴。”《紅樓夢》第一二○回:“兩人攜手而行,小廝驅車隨後,到了一座茅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茅庵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傳統文化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以茅草覆蓋屋頂的簡陋屋舍。以下從權威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使用場景進行解析:


一、基礎釋義

  1. 建築形态

    指用茅草搭建屋頂的簡易房屋,通常結構樸素、空間狹小,多見于山林或鄉野。該詞由“茅”(茅草)與“庵”(小草屋)複合而成,字面凸顯其材質與形制特征。《現代漢語詞典》明确标注:“茅庵:茅草蓋頂的小屋。”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宗教與隱逸象征

    在傳統文化中,茅庵常與僧道修行或文人隱逸相關聯。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僧人、道士或隱士所居的草舍”,強調其超脫世俗的意象。例:古詩文中“結茅庵于山麓”即指避世隱居。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二、文化引申與文學意象

  1. 清貧與高潔的符號

    茅庵因材質低廉、環境清幽,成為文人筆下安貧樂道的精神載體。如唐代詩人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中“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溪花與禅意,相對亦忘言”,隱士所居的茅庵即象征淡泊名利之境。

    來源:《全唐詩》卷一百四十七。

  2. 宗教修行的空間載體

    佛教典籍中常見“茅庵靜坐”“結庵修行”等表述,體現其作為修行場所的功能。如《五燈會元》載僧人“結茅庵于山巅,三十載不下”,凸顯苦修意志。

    來源:《五燈會元》卷三,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現代語境的使用

當代漢語中,“茅庵”一詞多用于文學、曆史叙述或景觀命名,保留古典韻味。例如旅遊景點“南山茅庵”即借其意象營造隱逸氛圍,而不再指實際居住建築。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


參考文獻(按釋義關聯性排序)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4.
  3. 彭定求 等編. 《全唐詩》. 中華書局, 1960.
  4. 普濟. 《五燈會元》. 中華書局, 1984.
  5. 王力 等編.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網絡擴展解釋

“茅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茅庵”指用茅草搭建的簡陋房屋,常比喻修行者避世隱居的場所。其發音為máo ān,有時也寫作“茆菴”。


二、詳細解釋

  1. 來源與宗教背景
    該詞源自佛教文化,最初指僧人或隱士修行的臨時居所。因茅草易得且結構簡單,成為修行者遠離塵世、追求精神淨化的象征。

  2. 結構與用途
    茅庵多為圓形草屋(庵的本義之一),也可泛指草舍。例如《水浒傳》中描述道士在龍虎山頂“結茅庵,修真養性”,體現了其與宗教修行的關聯。

  3.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茅庵”常寄托隱逸情懷。如唐代胡曾的詩句“便來茲地結茅庵”,以及《紅樓夢》中提及的茅庵場景,均展現其作為文人雅士精神歸宿的意象。


三、常見誤解與辨析


四、曆史實例

明末清初,野拂和尚曾在湖南茅庵村搭建茅庵,後擴建為萬聖宮,成為悼念李自成及大順軍的場所。這一實例反映了“茅庵”從臨時居所發展為宗教建築的過程。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學作品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水浒傳》《紅樓夢》等原著,或查閱地方志中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伴星弊俗操舍麤陋道僮大司務調聚鍋竈悍頑家見戶說健舉艱酷進班計窮智極寄物蠲苛居材舉樂考閱空談跨籍匡其不逮苦惜濫殺涼夜連镮黧黑廪贍龍耳龍生九子盧雉賣放賣困脢胎夢铳面乙穆靜扭搜撇然綦溪利跂三尺僮三竿上陽人識會時習水事四殃淘淘天緣奇遇銅鬥兒家計同上外谪頑悍威聲溫深五膿詳析香橼下秧細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