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敬重顺从。《史记·五帝本纪》:“乃命 羲和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2).犹敬慎。《淮南子·道应训》:“ 成王 问政於 尹佚 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 刘文典 集解引 王念孙 曰:“顺与慎同。”《清史稿·淳度亲王允祐传》:“ 雍正 元年,进封亲王,詔褒其安分守己,敬顺小心。”
“敬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敬重顺从
指对他人的尊重与服从,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这里强调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遵循。
敬慎(通“慎”)
在部分语境中,“顺”通“慎”,表示恭敬谨慎的态度。如《淮南子·道应训》提到“使之时而敬顺之”,刘文典注解“顺与慎同”,说明此用法强调行为上的审慎。
“敬顺”既可指对人或事物的尊崇与服从,也可引申为处事谨慎的态度,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敬顺(jìng shùn)是一个动词词组,意思是尊敬和顺从。它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于长辈、上级或者有权威的人表示敬意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对于规章制度的遵守和顺从。
「敬」的部首是「攵」(pū)并且有12画,「顺」的部首是「页」(yè)并且有18画。
「敬顺」是汉语词汇,其来源于先秦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人们被要求对长辈和有权威的人表示恭敬和顺从,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在繁体字中,「敬」和「顺」的写法分别为「敬」和「順」。
古代汉字写法有所变化,「敬」在古代的写法为「勉」,而「顺」的古代写法为「舜」。这些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1.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敬顺老师的教导。
2. 儿子对父母很敬顺,总是尊重他们的意见。
1. 敬意: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2. 顺从:表示遵守他人或规则的意愿。
3. 敬畏:表示对于权威或神圣事物的敬重和恐惧。
4. 逆反:表示违抗或反抗。
1. 尊敬:表示对于他人地位、品行或成就的尊重。
2. 顺服:表示遵循或服从他人的意愿。
1. 反抗:表示不遵从或违背规则、权威或意愿。
2. 对抗:表示与他人竞争或对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