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claim(with admiration)] 驚奇贊歎
亦作“ 驚歎 ”。驚訝感歎。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七:“ 惠帝 太安 元年, 丹陽 湖熟縣 夏架湖 有大石浮二百步而登岸,百姓驚歎,相告曰:‘石來!’尋而石氷入 建鄴 。” 宋 曾鞏 《名教》:“使者亦言 蜀 人有仕於 中州 ,其父家居不能自存者,天子驚嘆。”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變鐵器為金》:“驚歎累日,傳玩親友,無不歎賞者。蓋是其真氣所化也。”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下》:“近為餘繪十二圖,圖各有景,見者驚嘆,以為鬚眉畢肖,而神色舒肅,悉與景會。” 楊朔 《蟻山》:“一天一月,一季一年,千千萬萬螞蟻抱着那種驚人的毅力,無休止地勞動着,年深日久,終于壘成令人驚歎的蟻山。”
見“ 驚嘆 ”。
驚歎(jīng tàn)是漢語中一個表達強烈情感反應的動詞,指因事物超出預期或極為卓越而發出的驚奇與贊歎。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層次: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解釋為“驚訝贊歎”,強調對非凡事物産生的雙重情感反應,即先驚後歎,體現認知與情感的雙重沖擊。例如:“技藝高超,令人驚歎。”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
定義為“驚奇贊歎”,突出對“罕見、卓越現象或能力”的震撼性評價,隱含對對象價值的肯定。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人驚歎不已。”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字源解析:
“驚”本義為馬受刺激而行動失常(《說文解字》),引申為心理震撼;“歎”指因感慨發出的聲音,二者結合形成情感遞進:由震驚轉為由衷贊賞。
典型語境:
多用于描述藝術成就(如“驚歎于敦煌壁畫的精妙”)、自然奇觀(如“瀑布之壯闊令人驚歎”)或人類智慧(如“科技發展速度讓人驚歎”),需指向正面或中性對象。
詞語 | 核心差異 | 示例 |
---|---|---|
驚歎 | 強調“驚”與“歎”并存 | 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而驚歎 |
驚訝 | 僅側重意外感(無贊歎義) | 對他的突然出現感到驚訝 |
贊歎 | 弱化震驚,強化贊美 | 贊歎志願者的奉獻精神 |
(辨析依據:《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朱景松主編,語文出版社)
“衆人見黛玉年紀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問:‘常服何藥?如何不急為療治?’黛玉道:‘……如今還是吃人參養榮丸。’賈母道:‘正好,我這裡正配丸藥呢,叫他們多配一料就是了。’一語未了,隻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隻見一群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 這個人打扮與衆姑娘不同……黛玉連忙起身接見。賈母笑道:‘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裡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黛玉正不知以何稱呼,隻見衆姊妹都忙告訴他道:‘這是琏嫂子。’黛玉雖不識,也曾聽見母親說過,大舅賈赦之子賈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學名王熙鳳。黛玉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這熙鳳攜着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标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隻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說着,便用帕拭淚。”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
(王熙鳳對黛玉外貌的誇贊隱含“驚歎”,結合戲劇化出場強化人物性格)
(語用分析參考: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
“驚歎”是一個漢語詞語,詳細解釋如下:
表示因事物出人意料或極為出色而發出的驚奇與贊歎,帶有情感色彩。例如:
“精巧的工藝品令人驚歎不已。”
英文對應表達為“exclaim (with admiration)”。
“卓之死也……蔡邕在王允坐,聞之驚歎。”
百姓因湖中大石浮岸而“驚歎”,以為異象。
多用于形容對技藝、景象或事件的震撼反應。例如:
“影片中的拳擊場面運用借位手法,卻令觀衆驚歎其真實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資治通鑒》中的詳細記載。
白天壽半舌音寶屧鞭擊避青骢蟬聯車革誠惶誠懼春秋筆錯置禱祠德海觝角戲挏酒鋒車該暢鈎赜花哄揮翰昏暝鑒采剪刀湔澣減師半德澆頓姣媚家司緝林林金娥酒菓口耳相承老婆婆愣神聯佩藰莅理學立元賣餅尨奇目學逆渠濃度蟛蚎瓊珉人造棉軟柔瑞颠睿後山腹上綱神蕩使心作倖探警梯牆蕰草象房像贊綫披兒閑搖搖涎玉沫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