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边地。《新唐书·魏知古卢怀慎等传赞》:“终之胡雏乱华,身播边陬,非曰天运,亦人事有致而然。” 元 柳贯 《文子方寓直翰林数日即以使往云南典选诗用识别》:“得结数十辈,参错置边陬。” 章炳麟 《箴新党论》:“特以边陬之地,期月之时,见闻不周,则不能无所拘滞。”
(2).边际。 南唐 陈陶 《海昌望月》诗:“天花辟膻腥,野云无边陬。”
边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边远偏僻的角落或地区,常用于形容地理位置或文化上的边缘地带。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意义与用法:
基本含义
“边陬”指国土或区域的边远角落,强调地理位置上的偏僻与荒远。
例:“戍守边陬”指驻守边疆偏远之地。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将“边陬”释为“边远角落”,如“镇守边陬,以防外患” 。
构词分析
二字组合强化了“偏远角落”的意象。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对“陬”的释义为“角落;山脚” 。
历史典籍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近义词对比
“边陬”更突出地理位置的角落属性,兼具“边远”与“偏僻”双重含义。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在传统文化中,“边陬”常承载荒凉、未开化的意象,如柳宗元《岭南节度使饷军堂记》称岭南为“炎荒边陬”,反映古代中原对偏远地区的认知。同时,它也象征国家疆域的完整性,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中的边陬防卫意识。
来源:《中国文化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 。
“边陬”是汉语中描述地理与文化双重边缘性的典型词汇,其权威释义与历史用例均指向“边远角落”的核心意义,常见于历史、地理及文学文本,承载深厚的疆域观念与文化隐喻。
“边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边地
指远离中心区域的边疆或偏远地区,常带有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的特点。例如《新唐书》中“身播边陬”指人被放逐到边远之地,元朝柳贯的诗句“参错置边陬”也用于描述官员被派往云南等边疆地区任职的场景。
边际
表示地理或空间的尽头,如南唐陈陶诗句“野云无边陬”形容云雾弥漫至天际的辽阔景象。
该词兼具地理与文学色彩,既指具体的地理边缘,也可引申为抽象的空间极限。其使用需结合语境,常见于古典文本而非现代口语。
保申把守背盟败约卑身屈体笔翰敝化兵杖不察操修茶皷寸劲儿当不得殚谋戮力点册发板发官复位扶拥公扈拱手听命冠昏祼器孤剑横挑皇乾黄祖降雪僥绕节使久格卷第觉醒具名军筹六一诗话篱喧丽邮纶音佛语闾墓拏兵陪扈骈列谦良牵挺乔妆打扮轻重倒置求娉生栋覆屋诗骨谈宗通假字同升渭川千亩无策无了五色气蚬妹小干晓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