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ow extreme concern over the people's hardships] 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恫瘝在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發音與基本含義
拼音為tōng guān zài bào(部分資料注音為“dòng”,但主流權威來源如更傾向“tōng”)。
含義指将人民的疾苦視為自身病痛,形容深切關懷民衆、體恤民情,常用于贊揚執政者或領導者的愛民情懷。
出處與典故
源自《尚書·康诰》:“恫瘝乃身,敬哉!”,意為統治者應把百姓的苦難當作自己的病痛來對待,體現古代“民本”思想。後多用于形容為政者的責任感,如清代馮桂芬在《與許撫部書》中也引用此語。
結構與詞義解析
用法與近義詞
屬書面語,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曆史文獻中。近義詞包括“痌瘝在抱”“恫瘝在身”,反義詞可理解為“漠不關心”。
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内心痛苦”,此為誤解。該成語核心是對他人疾苦的關切,而非自身情緒的表達。建議參考權威典籍如《尚書》或《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考證。
在漢語中,有很多詞語是我們不常見的,其中一個詞就是“恫瘝在抱”。那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恫瘝在抱”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意思是心中郁結的憤怒或悲傷無法宣洩出來。當遭受委屈或面臨挫折時,人們内心的怨憤和痛苦無法表達或發洩,隻能積在心頭,讓人感到痛苦和困擾。
成語“恫瘝在抱”可以拆分為恫(恠)瘝(瘝)在(土)抱(手、扌)。其中,恫的部首是心,瘝的部首是疒,抱的部首是扌。整個成語一共有20個筆畫。
“恫瘝在抱”這個成語出自中國古代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小說《水浒傳》。根據古代的書寫風格,成語的繁體字寫法為“慟瘝在抱”。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規則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恫瘝在抱”在古代的寫法是“痛浣
這裡給出一些使用“恫瘝在抱”的例句:
與“恫瘝在抱”相關的一些詞語有:
通過對“恫瘝在抱”這個詞的解讀,我們對于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詞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為您帶來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