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測度。《國語·吳語》:“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銓度天下之衆寡。” 韋昭 注:“銓,稱也。”《孫子·謀攻》“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 唐 杜牧 注:“謂将無權智,不能銓度軍士,各任所長。”
“铨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衡量測度,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通過智慧或标準進行判斷、評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國語·吳語》
原文提到:“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铨度天下之衆寡。”
韋昭注:“铨,稱也。”
解讀:缺乏智慧則無法了解民衆的極限,更無法衡量天下的局勢,體現“铨度”在治國中的重要性。
唐代杜牧《孫子·謀攻》注解
注曰:“謂将無權智,不能铨度軍士,各任所長。”
解讀:将領若缺乏權謀智慧,便無法合理評估士兵能力,難以發揮其特長,凸顯“铨度”在軍事中的實踐意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铨”字的演變或其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國語》等權威文獻。
《铨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權衡、衡量。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铨和度。
铨度的部首是金(jīn)和廣(guǎng),它的總筆畫數為14。
《铨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孟子·梁惠王下》中,用來形容衡量和評估事物的标準。後來逐漸演變為一個常用詞語。
《铨度》的繁體字為銓度。
古代漢字寫法常有變化,而《铨度》也不例外。在古代文獻中,有時會出現其他寫法,如「銓秃」、「銓鍍」等,但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1. 民衆的意見和需求應該成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铨度》。
2. 在做決策之前,我們應該對利弊進行細緻的《铨度》。
《铨度》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衡量》、《評估》、《權衡利弊》等。
《铨度》的近義詞包括:衡量、權衡、斟酌。
《铨度》的反義詞則包括:盲從、主觀、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