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測度。《國語·吳語》:“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銓度天下之衆寡。” 韋昭 注:“銓,稱也。”《孫子·謀攻》“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 唐 杜牧 注:“謂将無權智,不能銓度軍士,各任所長。”
铨度(quán d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衡量、考量或選拔人才的标準與制度,主要用于古代職官選拔、人才評定的語境。以下從詞源、釋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述:
铨(quán)
本義指衡量輕重的器具(《說文解字·金部》:"铨,衡也"),引申為評量人才、選拔官吏。如《魏書·崔亮傳》載:"停年格"之制,即依年資铨選官員。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度(dù)
原意為計量長短的标準(《說文解字·又部》:"度,法制也"),後擴展為準則、法度。如《尚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強調統一标準。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二字合成"铨度",強調通過既定标準對人才或事物進行綜合評判,常見于古代典章制度文獻。
職官選拔制度
《宋史·職官志》載:"吏部掌文武官吏選試、拟注、資任、遷叙、蔭補、考課之政令……凡铨度之制,悉由之。"此處"铨度"指吏部考核官吏資曆、政績以定升遷的整套規範。
來源: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版。
人才評判準則
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言:"嚴考課之法,審名實之歸,毋雜铨度,毋輕薦舉。"此處強調考核官員需嚴格遵循标準,避免主觀幹擾。
來源:張居正《張太嶽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引申為權衡考量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稱:"著述之道,貴乎铨度古今,辨章學術。"此處擴展至對學術思想的評判與取舍。
來源:章學誠《文史通義》,中華書局1985年版。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12頁)明确釋義:
铨度:衡量選拔;考量評定。多指對人才、職位的考核與任用标準。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補充:
該詞特具制度性内涵,常見于唐宋以降的職官文獻,如《唐六典》《明會典》等。
結論:"铨度"作為複合詞,凝結了中國古代文官制度中對人才評鑒的系統化思維,其釋義需緊扣制度化的衡量标準這一核心,兼具動詞(考核行為)與名詞(考核制度)雙重屬性。現代使用雖少見,但仍是理解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語彙。
參見:
“铨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衡量測度,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通過智慧或标準進行判斷、評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國語·吳語》
原文提到:“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铨度天下之衆寡。”
韋昭注:“铨,稱也。”
解讀:缺乏智慧則無法了解民衆的極限,更無法衡量天下的局勢,體現“铨度”在治國中的重要性。
唐代杜牧《孫子·謀攻》注解
注曰:“謂将無權智,不能铨度軍士,各任所長。”
解讀:将領若缺乏權謀智慧,便無法合理評估士兵能力,難以發揮其特長,凸顯“铨度”在軍事中的實踐意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铨”字的演變或其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國語》等權威文獻。
變奏曲不還踵操次乘運賜封大白單立人膽薪單隻戥頭鼎甲第賞冬舂米都檢點度尺額支放殛仿羊皮紙煩燠公煙鬼促促詭錯故識還旋汗下函夏衡才喉結黃金骨火花弧矢徑會季年霁色疾作領空靺韐平塗萍蹤聘士乾瘠萋錦秋律區極入價濡寫杉子勺飲生卉申請説三道四訟刑土販外圓内方绾結完勝鼃音閏位銜負湘淵小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