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旌棨的意思、旌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旌棨的解释

旌旗与棨戟。借指贵官。《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趋事辞官闕,载笔陪旌棨。”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续汉书》:“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皆带剑棨戟为前行。” 唐 李德裕 《与姚谏议郃书》之二:“自料此生无由再望旌棨,临纸涕恋,不胜远诚。”《旧唐书·刘子玄传》:“驰骤於风尘之内,出入於旌棨之间。”参见“ 旌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旌棨(jīng qǐ)是一个古代汉语复合词,由“旌”和“棨”两个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官员出行时象征身份与权力的仪仗信物。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单字本义溯源

  1. 旌(jīng)

    本指用牦牛尾或羽毛装饰的旗帜,后泛指旗帜,特指古代帝王或官员仪仗中用于标识身份、传达命令的旗具。《说文解字》释:“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也。”其功能兼具指挥与威仪象征。

  2. 棨(qǐ)

    原为古代官吏出行时用作通行凭证的木制信物,形似戟头,刻有文字或符信。《说文解字》载:“棨,传信也。”后引申为符节、印信类凭证。

二、复合词“旌棨”的释义

“旌棨”合称,专指高级官员仪仗队列中象征权威的旗帜与符节。其具体内涵包括:

三、文献例证与历史用例

  1. 《宋书·礼志》:“诸镇常行,车前后不得过六队,白直队主、铤槊队主、旌棨队主各一人。”反映旌棨在仪仗队列中的专职配置。
  2. 唐代李峤《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旌棨阅三军,簪裾列千骑。”印证旌棨与军事仪仗的关联性。

四、语义演变

唐宋以降,“旌棨”渐成高级官职的代称,如宋代王禹偁《谢赐御书诗表》:“职在旌棨,身叨雨露。”此处以器物指代权位,凸显其符号化延伸意义。


权威参考文献(注: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据通行纸质文献标注出处)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范晔《后汉书·舆服志》(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校注本)
  3. 沈约《宋书·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李峤《李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辑校本)
  5. 王禹偁《小畜集》(《四部丛刊》影宋本)
  6. 房玄龄《晋书·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旌棨”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由“旌”和“棨”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员的仪仗或身份象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单字释义

2.组合含义

“旌棨”合用指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队列,包括旗帜(旌)和符信(棨),象征权力与身份。例如:

唐代文献中常见“旌棨临门”,形容高官到访时仪仗的隆重场面。

3.文化背景

4.现代使用

该词已极少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历史题材作品时需考据其意。

若您遇到具体古文用例,可提供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不当一豹环不防彩物残蝉差差伧劣翠羽明珠啖饭处二十四桥凤鷄丰祉赶摆槁殡高举深藏光灵冠古谷穗亥合函养悍勇怀纳狐狸胡掳贱出矫世厉俗赍贡井石金兰之交金柈客儿亭老儿当罹患令邦厘析卖懒马楝子杗廇螟虫南风内丹胖墩墩谦道浅深啓设秋稬权现却足山镇石栏干石油化工铄石流金思旧私全粟陈贯朽随性适分田茅下横小百姓邪不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