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旗与棨戟。借指贵官。《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趋事辞官闕,载笔陪旌棨。”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续汉书》:“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皆带剑棨戟为前行。” 唐 李德裕 《与姚谏议郃书》之二:“自料此生无由再望旌棨,临纸涕恋,不胜远诚。”《旧唐书·刘子玄传》:“驰骤於风尘之内,出入於旌棨之间。”参见“ 旌戟 ”。
“旌棨”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由“旌”和“棨”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员的仪仗或身份象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旌(jīng)
本义为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装饰的旗帜,用于指挥或标识身份。例如《周礼》中记载“旌,所以精进士卒”,后引申为表彰(如“旌表”)、引导等含义。
棨(qǐ)
指古代官吏出行时使用的木制符信,形似戟,上有幡盖或彩绘,作为通行凭证或仪仗器具。《汉书·文帝纪》提到“棨传”,即通关的符节。
“旌棨”合用指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队列,包括旗帜(旌)和符信(棨),象征权力与身份。例如:
唐代文献中常见“旌棨临门”,形容高官到访时仪仗的隆重场面。
该词已极少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历史题材作品时需考据其意。
若您遇到具体古文用例,可提供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
《旌棨》(jīng qí)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常用来形容威风凛凛的气势或标志。它所传达的意义包括荣誉、威严、尊贵和权力。
《旌棨》这个词由旗和木两个部首组成。旗的部首是方,木的部首是木。旌棨的笔画总数是14画。
《旌棨》一词源于古代用来示威和标志地位的旗帜和旌旗,加上象征权势的棨。在繁体中,它的写法是「旌棨」。
古时候,《旌棨》有多种变体的写法。例如,旌可以写作「旌」或「旍」,棨可以写作「棨」或「耆」。这些变体的用法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1. 国王举着高高飘扬的大旗,气势如破云猛虎,完全展现了旌棨的威严。
2. 他穿着军装,手中拿着一个象征权力的木棨,给人一种庄严而威武的感觉。
旌旗、飘旗、旗帜、旗舰
权威、威仪、威武、尊贵
低调、谦逊、卑微、平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