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朝廷高級官員入宰相官銜。因宰相之職,權重位尊,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他名入銜。 唐 白居易 《重和元少尹》詩:“南宮起請無消息,朝散何時得入銜?”《新唐書·百官志一》:“自 高宗 已後,為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其後改易官名,而 張文瓘 以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同三品’入銜,自 文瓘 始。 永淳 元年,以黃門侍郎 郭待舉 、兵部侍郎 岑長倩 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入銜,自 待舉 等始。自是以後,終 唐 之世不能改。”
關于“入銜”的詳細解釋如下:
“入銜”指古代朝廷高級官員被授予宰相官銜的制度。因宰相職位權重位尊,皇帝常以其他官職名義讓官員實際行使宰相職權,稱為“假他名入銜”。
“入”表示進入職位,“銜”指官職稱號,組合後特指高級官員獲得象征性宰相頭銜的實際授權過程。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制度演變細節,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等史料來源。
入銜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入和銜兩個部分。入銜的意思是指被聘為官員,被任命擔任一定職務。
入銜的部首是“血”,由“入”為上,由“衣”為下。入銜的總筆畫數為9畫。
入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在古代,官員被授予一定職務時,會有具體的任命儀式,其中就包括通過口令入銜的儀式。
入銜的繁體寫法為「入銜」。
《康熙字典》記載,入銜的舊時字形為「銜」,由「千」和「龴」組成。
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入銜為一名資深的公務員。
銜接、銜言、銜水、銜木等。
授職、擔任、就職。
免職、解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