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懼。 清 吳敏樹 《為守齋五叔父暨張叔母五旬雙慶之序》:“而侄竊願以斯言者,與 夢松 及諸兄弟共儆懔之。”
“儆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儆懔(jǐng lǐn)意為戒懼,指因警惕或畏懼而産生的謹慎态度。該詞常用于警示或自我約束的語境中,強調對潛在危險的警覺性。
組合後,“儆懔”融合了“警示”與“畏懼”的雙重含義,指因外界或内心的警示而産生的戒心。
清代吳敏樹在《為守齋五叔父暨張叔母五旬雙慶之序》中寫道:“與夢松及諸兄弟共儆懔之”,此處“儆懔”強調家族成員間的互相告誡與自我約束。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文或書面語中。近義詞包括“警惕”“戒懼”,反義詞則為“懈怠”“放任”。
《儆懔》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警惕、警告、告誡。通常用來形容對某種危險或錯誤行為提出警示,以防止或避免出現不良後果。
《儆懔》這個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人”和“心”。它的總共有15個筆畫。
《儆懔》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别宋鯉魚齊”的《宋元以來詞人名星儆懔詩遠繁》。在古代,這個詞主要用于形容對不當行為或錯誤态度進行警告,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改正自己的行為。
《儆懔》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儆懔」。
在古代寫法中,由于漢字的演變和變形,「儆懔」這個詞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上,字的結構和含義基本保持一緻。
1. 善良的人們常常會用自己的言行來儆懔那些做壞事的人。
2. 看到某人冒險行為時,記得要及時儆懔他們,以保全他們的安全。
儆懔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如:
1. 儆懔警示:意為發出警示,提醒人們注意。
2. 儆懔态度:意為以儆懔的态度對待事物,切實提醒自己。
3. 儆懔行動:意為采取警示行動,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與儆懔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警醒:指使人警覺、清醒,防止錯誤或危險。
2. 警示:指對于錯誤或危險現象提出警告或示警。
3. 敦告:指對他人進行正式或重要的勸告和告誡。
與儆懔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放縱:指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過于放任,不加以限制或警示。
2. 縱容:指對錯誤行為或壞習慣采取容忍、遷就的态度。
3. 掉以輕心:指對事情或現象持輕忽、不在意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