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峻的意思、鬥峻的詳細解釋
鬥峻的解釋
高且陡。鬥,通“ 陡 ”。《舊唐書·令狐楚傳》:“計其水路,須出 高郵縣 界,河岸鬥峻而水深狹。” 清 恽敬 《前四川提督董公神道碑銘》:“由 金達山 較 斑斓 ,尤鬥峻不可上。”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滇中地勢極高》:“至 鎮遠 ,趨 貴陽 ,俱上大山,鬥峻險絶之坡,指不勝屈。”
詞語分解
- 鬥的解釋 鬥 ǒ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鬥酒隻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量糧食的器具:鬥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 形容小東西的大:鬥膽。 形容大東西的小:鬥
- 峻的解釋 峻 ù 山高而陡:高峻。險峻。峻峭。峻拔。 高大:峻德。峻節。 嚴厲苛刻:峻刻。峻厲。嚴峻。嚴刑峻法。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鬥峻是一個形容詞性文言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主要含義為高聳陡峭,形容山勢、地勢等極為險峻。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
陡峭高聳
指山崖、地勢等坡度極大,近乎垂直,給人以險峻之感。
例:明末清初地理著作《讀史方輿紀要》載“其山鬥峻,行者攀藤扪葛”。
-
引申義:嚴峻或艱險
在文學化表達中可比喻形勢嚴苛或處境艱難。
例:“仕途鬥峻”暗指官場險惡。
二、字源與結構
- “鬥”:通假字,同“陡”,意為突然、急劇(《說文解字注》:“鬥,俗借為陡字”)。
- “峻”:本義指山高而陡(《說文解字》:“峻,高而陡也”)。
二字疊加強化“險陡”之意,屬同義複合詞。
三、古籍例證
- 《水經注·卷二十七》(北魏·郦道元)
“連山鬥峻,壁立千仞” ——描述秦嶺山脈的險峻地貌。
- 《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明·徐弘祖)
“石峰鬥峻,洞壑幽邃” ——刻畫湖南山岩的陡峭奇絕。
四、現代使用與注意事項
- 使用場景:多見于曆史地理文獻、古典文學研究及方言地名(如“鬥峻嶺”)。
- 常見誤寫:易誤作“陡峻”,但“鬥峻”為古籍原形(《漢語大詞典》收錄“鬥峻”為主詞條)。
- 權威工具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高陡,險峻。”
- 《辭源》(修訂本):“山勢陡峭。”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第三版)[M]. 商務印書館, 2015.
- 許慎(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例句出處可通過《中華經典古籍庫》等數據庫核實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鬥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山勢或地形的險峻高聳。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鬥”通“陡”,意為陡峭;“峻”指高而險。組合後形容高且陡峭的地勢或山體,強調險峻、雄偉的特征。
2.文獻出處
- 最早可追溯至《舊唐書·令狐楚傳》中“河岸鬥峻而水深狹”的記載,描述河道兩岸陡峭。
- 清代恽敬《前四川提督董公神道碑銘》提到“尤鬥峻不可上”,進一步印證其形容險峻地勢的用法。
- 部分資料提及《莊子·逍遙遊》中的寓言可能關聯其起源,但具體出處未明确。
3.使用場景
- 自然景觀:多用于描寫高山、懸崖等險要地形,如“金達山鬥峻不可上”。
- 引申比喻:少數語境中可形容其他事物的雄偉壯觀,但需結合具體描述。
4.讀音與字形
- 拼音為dòu jùn(部分資料标注為“鬥”通“陡”,但讀音未變)。
- 注意與“鬥(dǒu)”的其他含義區分,此處“鬥”為通假字,不表“争鬥”或“容器”義。
5.示例詩句
清代俞樾曾寫道:“至鎮遠,趨貴陽,俱上大山,鬥峻險絶之坡”,生動描繪了貴州山路的險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詩詞引用,可參考《舊唐書》、清代文人著作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泣拜揖裁規怵栗雛鷹展翅叢倚殆盡禱祉大赦斷梅多福惡煞星發辰鳳扆凫臇高靜弓形固不可徹懷春骅駵桓表華軒叫嘷攪和積膘緝捕使臣積淖九铢即用句絕炕頭曠職雷巾棱伽山靈基羅鍋兒沒字面闊棉毛,棉絨迷複歐駱排媢屏擋淺說清涼宮權官屈盡齲攣柔魂聲聲口口沈果十二肖噬齧侍弄談議風生同義瓦桁文事蝦蟇台下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