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的意思、編鐘的詳細解釋
編鐘的解釋
[serial bells] 中國古代祭祀、宴享用的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樂鐘
詳細解釋
見“ 編鐘 ”。
亦作“ 編鐘 ”。古代打擊樂器。銅制,頂端鑄有半環,鐘數有多至十六枚者,各應律呂和依大小順序排列,懸于一木架上,故稱“編鐘”。《周禮·春官·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 鄭玄 注:“ 杜子春 讀編為編書之編。” 賈公彥 疏:“‘ 杜子春 讀編為編書之編’者,按《史記》 孔子 讀《易》‘韋編三絶’,是古者未有紙,皆以韋編竹簡,此鐘磬亦編之,十六枚在一簴,故讀從之也。”《隋書·音樂志下》:“二曰編鐘,小鐘也,各應律呂,大小以次,編而懸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鐘,懸於一簨簴。”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壇前設宮架樂,前列編鐘玉磬……編鐘形稍褊,上下兩層掛之,架兩角綴以流蘇。”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唐人更點擊鐘》:“太史門有典鐘二百八十人,常擊編鐘。”
詞語分解
- 編的解釋 編 (編) ā 用細條或帶形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編結。編織。編紮。 按一定的原則、規則或次序來組織或排列:編排。編目(編制目錄或指已編成的目錄)。編次。編年。編訂。編配。編碼。 把材料加以適當的組織排
- 鐘的解釋 鐘 (①鐘③鐘④鐘⑧鍾) ō 金屬制成的響器,中空,敲時發聲:警鐘。編鐘(古代樂器。把一系列銅制的鐘挂在木架上組成,用小木槌擊奏。各時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數也不同)。鐘鼎(古銅器總稱,上面銘刻文字)。
網絡擴展解釋
編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和音樂藝術價值。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結構
編鐘由青銅鑄造的多個鐘組成,按音調高低有序懸挂于木制或銅制架子上,通過木槌敲擊演奏。其形制多為上窄下寬的橢圓形或圓形,鐘頂有懸挂用的鈕孔。每個鐘通過調整壁厚、口徑等參數,可實現“一鐘雙音”的獨特技藝——敲擊正鼓部與側鼓部可發出兩個不同音高。
二、曆史發展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西周時多為三枚一套,音律較單一。
- 鼎盛:春秋戰國時期發展至高峰,組數增多(如九枚、十三枚),音域擴展,曾侯乙編鐘(64枚)為代表作。
- 衰落:漢代後逐漸式微,但仍保留于宮廷禮樂中。
三、制作工藝
- 材料與鑄造:采用銅錫合金,配比精确以控制音色,需經曆設計、熔煉、澆鑄、打磨等複雜工序。
- 調音技術:通過打磨鐘腔内壁調整音高,體現古代工匠對聲學原理的深刻理解。
四、音樂與文化意義
- 音色特點:清脆悅耳、延音持久,可演奏五聲至七聲音階,具備旋宮轉調能力。
- 社會功能:主要用于祭祀、宴會等重大場合,象征權力與禮制。
- 藝術價值:鐘體常鑄有紋飾與銘文,兼具樂器與禮器屬性,如曾侯乙編鐘銘文記載了戰國時期的樂律體系。
五、典型實例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含65件鐘,分三層懸挂,音域跨五個八度,展現了戰國時期青銅鑄造與音樂文化的巅峰成就。
(完整信息可參考、2、3、11、12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編鐘(biān zhōng)是指一種古代的樂器,由多個銅制的鐘組成。這些鐘的大小不一,懸挂在一個架子上,一起演奏産生和諧的音樂。編鐘在古代中國被廣泛使用于宮廷樂隊和祭祀音樂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編”字的部首是“纟”,總共有9畫。
- “鐘”字的部首是“钅”,總共有8畫。
來源:
編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詩經》中。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集,其中有篇詩叫做《韓奕》。這首詩中描述了一種樂器的制作方法,其中提到了使用編鐘。
繁體:
“編鐘”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編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編鐘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具體的寫法需要參考古代文獻和字典。
例句:
1. 在古代宮廷中,編鐘被用來演奏莊嚴而美妙的音樂。
2. 這個博物館中展示了一套完整的古代編鐘。
組詞:
編鐘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 編鐘曲:指以編鐘為演奏樂器的音樂曲目。
- 音編鐘:指音樂家使用編鐘演奏音樂的技巧。
近義詞:
- 磬:古代一種在特定場合使用的打擊樂器,和編鐘有相似的音樂功能。
反義詞:
- 箫:古代一種吹奏樂器,和編鐘相比是屬于管樂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