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的意思、编钟的详细解释
编钟的解释
[serial bells] 中国古代祭祀、宴享用的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乐钟
详细解释
见“ 编鐘 ”。
亦作“ 编钟 ”。古代打击乐器。铜制,顶端铸有半环,钟数有多至十六枚者,各应律吕和依大小顺序排列,悬于一木架上,故称“编鐘”。《周礼·春官·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 郑玄 注:“ 杜子春 读编为编书之编。” 贾公彦 疏:“‘ 杜子春 读编为编书之编’者,按《史记》 孔子 读《易》‘韦编三絶’,是古者未有纸,皆以韦编竹简,此钟磬亦编之,十六枚在一簴,故读从之也。”《隋书·音乐志下》:“二曰编钟,小钟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钟,悬於一簨簴。”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坛前设宫架乐,前列编钟玉磬……编钟形稍褊,上下两层掛之,架两角缀以流苏。”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唐人更点击钟》:“太史门有典鐘二百八十人,常击编鐘。”
词语分解
- 编的解释 编 (編) ā 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 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 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
- 钟的解释 钟 (①钟③鐘④钟⑧鍾) ō 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警钟。编钟(古代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钟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
网络扩展解释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音乐艺术价值。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结构
编钟由青铜铸造的多个钟组成,按音调高低有序悬挂于木制或铜制架子上,通过木槌敲击演奏。其形制多为上窄下宽的椭圆形或圆形,钟顶有悬挂用的钮孔。每个钟通过调整壁厚、口径等参数,可实现“一钟双音”的独特技艺——敲击正鼓部与侧鼓部可发出两个不同音高。
二、历史发展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西周时多为三枚一套,音律较单一。
- 鼎盛: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高峰,组数增多(如九枚、十三枚),音域扩展,曾侯乙编钟(64枚)为代表作。
- 衰落:汉代后逐渐式微,但仍保留于宫廷礼乐中。
三、制作工艺
- 材料与铸造:采用铜锡合金,配比精确以控制音色,需经历设计、熔炼、浇铸、打磨等复杂工序。
- 调音技术:通过打磨钟腔内壁调整音高,体现古代工匠对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四、音乐与文化意义
- 音色特点:清脆悦耳、延音持久,可演奏五声至七声音阶,具备旋宫转调能力。
- 社会功能:主要用于祭祀、宴会等重大场合,象征权力与礼制。
- 艺术价值:钟体常铸有纹饰与铭文,兼具乐器与礼器属性,如曾侯乙编钟铭文记载了战国时期的乐律体系。
五、典型实例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含65件钟,分三层悬挂,音域跨五个八度,展现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与音乐文化的巅峰成就。
(完整信息可参考、2、3、11、12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编钟(biān zhōng)是指一种古代的乐器,由多个铜制的钟组成。这些钟的大小不一,悬挂在一个架子上,一起演奏产生和谐的音乐。编钟在古代中国被广泛使用于宫廷乐队和祭祀音乐中。
拆分部首和笔画:
- “编”字的部首是“纟”,总共有9画。
- “钟”字的部首是“钅”,总共有8画。
来源:
编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经》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其中有篇诗叫做《韩奕》。这首诗中描述了一种乐器的制作方法,其中提到了使用编钟。
繁体:
“编钟”在繁体中的写法為「編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编钟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具体的写法需要参考古代文献和字典。
例句:
1. 在古代宫廷中,编钟被用来演奏庄严而美妙的音乐。
2. 这个博物馆中展示了一套完整的古代编钟。
组词:
编钟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 编钟曲:指以编钟为演奏乐器的音乐曲目。
- 音编钟:指音乐家使用编钟演奏音乐的技巧。
近义词:
- 磬:古代一种在特定场合使用的打击乐器,和编钟有相似的音乐功能。
反义词:
- 箫: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和编钟相比是属于管乐器。
别人正在浏览...
柏谷变样丙向才人剗的长髻长丽插状呈览毳帐大頀打花当势丹爓二根法力凤烛腐朽干结垢洿刿剔骨噜噜衮黼孤外黄牌警告洹水湖池火戏矫邪归正进出口商品检验精金美玉精绮就餐课録砺兵轮廻莽撞默移匿报披云驱逐令让谦忍耻含羞人门人役三点水束箧搜寻酸冻外徭王宾问正卧云吾辈雾縠五脏六腑乡坝香绵小百货希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