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退居林下的同伴。 唐 白居易 《夢得相過援琴命酒因彈秋思偶詠所懷兼寄繼之待價二相府》:“閑居靜侶偶相招,小飲初酣琴欲調。”
“靜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得出:
“靜侶”指退居林下的同伴,即共同隱居或遠離世俗生活的夥伴。該詞由“靜”(安靜、沉靜)和“侶”(伴侶、同伴)組成,強調在甯靜環境中志同道合的交往關系。
文學來源
出自唐代白居易《夢得相過援琴命酒因彈秋思偶詠所懷兼寄繼之待價二相府》:“閑居靜侶偶相招,小飲初酣琴欲調。”此處“靜侶”指詩人隱居時的友人。
語境分析
多用于描述文人雅士退隱後的生活狀态,體現淡泊、清靜的志趣,常見于古典詩文或曆史文獻中。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文學創作或特定文化讨論中,可借“靜侶”表達對甯靜生活或知交的向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典文學解析。
《靜侶》是指一對從容沉靜的伴侶,表示兩個人在一起能夠保持平靜、甯靜的狀态。
《靜侶》的部首分别是青部和人部,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9畫和7畫。
《靜侶》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靜”指平靜、安甯,而“侶”做伴、成雙成對的意思。兩者結合即為靜心平和的伴侶。
《靜侶》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寫作「靜侶」。
古代對于《靜侶》的寫法與現代保持一緻,沒有明顯的差異。
1. 他們倆是一對靜侶,經曆了風風雨雨,依然平靜地走在一起。
2. 他和她的相處狀如一幅靜侶的畫,甯靜美好。
1. 靜心:指平靜思考、安定内心的狀态。
2. 伴侶:指和某人親密地相處、共同生活的人。
1. 安甯:表示平靜、安靜、無事的狀态。
2. 平和:指内心平靜、不動怒的狀态。
1. 喧嘩:與靜侶相對,表示吵鬧、喧鬧的狀态。
2. 紛擾:指容易引起混亂的、雜亂無章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